淋巴肉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十三届番禺肿瘤论坛之淋巴瘤专场报道
TUhjnbcbe - 2022/4/23 17:55:00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年7月30~31日,由广州抗癌协会主办,广州市番禺区医学会、医院承办,广州抗癌协会番禺分会、广州抗癌协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番禺区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协办的第十三届《番禺肿瘤论坛》、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肿瘤高峰论坛》、第六届GACA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州市番禺区美丽豪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围绕“肿瘤精准医学与个体化诊疗”主题,聚焦肿瘤药物治疗、精准放疗、肿瘤外科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肿瘤免疫治疗论坛、妇科肿瘤专场、名家讲坛、C-MET突变专场、头颈部肿瘤专场、胸部肿瘤专场、淋巴瘤软组织肉瘤专场、腹部肿瘤专场、乳腺癌专场和卫星会专场十个专题和真实世界疑难病例讨论,大咖开讲,俊才论道,展开广泛学术交流和深入学术研讨。

亲临现场和以视频方式参加论坛(会议)的有管忠震、吴一龙、马骏、姜文奇、林丽珠、罗荣城、王远东、孙颖、张力、李金瀚、龙浩、陈忠平、孔凤鸣(香港)、郭荣平、杨衿记、张绪超、陈晓明、王在国、元云飞、申维玺、张为民、姚和瑞、麦海强、周鹏辉、陈功、卢震海、林英城、李俊东、吴少雄、谢方云、张*一、陈秋燕、韦玮、曹新平、陈冬平、蔡林波、许瑞莲、*镜、车旭、张红雨、贾筠、张爱玲、王巍、张安秦、王坤、谢德荣、刘宜敏、马冬、袁亚维、郑燕芳、邹青峰、夏良平、陈丽昆、杨浩贤、刘慧、史艳侠、李志铭、*岩、李苏、张玉晶、*晓波、王希成、叶升、龙健婷、曹洋、张海波、刘国龙、张健、朱晓霞、邓艳红、周承志、曾波航、关明媚、易基群、蔡永广、杨志雄、潘燚、李柳宁、岑文昌、张绪慧、赵建夫、林大任、李曙平等国内、国际著名教授、优秀青年才俊医院领导:区医学会麦子杰会长、医院梁伟华副院长、陈汉威副院长、彭志强副院长、医院向继云副院长、区医学会秘书长马海燕女士、医院科教科张文洁科长、医务科*国标科长、行*办公室陈广源主任、护理部主任冯燕英女士以及番禺地区肿瘤领域专家曹小龙、梁伟雄、胡家柱、邹国荣、郑登云、徐燕、陈建强、常旭、程淑琴、彭静、洪云、向之明、刘萍、聂向阳、张耀森、王浩、蔡绮纯和郭添胜等主任。

大会开幕式其中淋巴瘤、软组织肿瘤专场吸引了省内外余名肿瘤科学专家莅临现场。作为肿瘤论坛的压轴专场,会议由来自广州医院原大内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邹青峰教授,医院肿瘤科主任、广州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常务理事易基群教授,广州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蔡绮纯教授,医院血液科副主任谢碧霞教授主持,五位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丰盛的学术大餐。

会议主持风采

一、温故知新—NK/T细胞淋巴瘤新进展

我们知道,NK/T细胞淋巴瘤在亚洲是一个重要的疾病,在广东地区,是最常见的一种T细胞淋巴瘤。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志铭教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虽然由于疫情原因,不能亲临现场,他仍通过网络视频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他从流行病学、诊断等基础知识讲起,为我们讲述了目前关于NK/T细胞淋巴瘤新包括病因、基因分型、模型预测预后、基因指导治疗、多种治疗方案的探索等一系列新进展。

李志铭教授作专题演讲(视频)

二、磨砥刻厉—晚期软组织肉瘤的内科治疗进展

在大部分肿瘤科医生对软组织肉瘤这一罕见瘤种束手无策的时候,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放化疗学组委员、医院生物治疗中心的彭瑞清教授在这领域潜心研究了很多年。她从多靶点药物的研究从后线转向前线,对于亚型也进行更多分层分析和探索、肉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逐步体现出“前线化”和“精准化”特征,且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联合治疗成为主流、新靶向药物的研究等四方面的研究趋势和进展,向我们展开了晚期软组织肉瘤的内科治疗的新局面,她认为软组织肉瘤异质性强,多靶点TKI在肉瘤治疗中具有优势。目前肉瘤治疗中多靶点药物的研究从后线转向前线,对于亚型也进行更多分层分析和探索,更多的治疗组合也在不断尝试和突破中;免疫联合治疗已经成为肉瘤免疫治疗的主流,目前的研究均属于小样本非对照研究,相关结论还需要大型对照研究进行确证,但整体而言,免疫联合治疗在肉瘤领域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肉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逐步体现出“精准化”和“前线化”特征。肉瘤亚型众多,异质性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有各自的“优势”亚型,在联合中如何实现“互补”或“协同”,是临床研究设计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精准化”还体现在biomarker指导下的免疫治疗人群选择。此外,免疫治疗的探索正逐渐从后线向二线甚至一线拓展。

彭瑞清教授作专题演讲

三、花开两朵—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进展

作为专心钻研淋巴瘤放疗的专家,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生导师张玉晶教授为我们展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在放疗中的另一个局面。他从预后因素、靶区和放疗剂量、联合免疫治疗等各方面,讲述了目前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及中肿经验。演讲深入浅出,结合解剖、影响图片的,讲解了放疗治疗期间的各个细节及注意事项,对临床实践分外有益。他认为,ENKTL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促进了治疗的个体化;放疗是早期/LRR病例重要的治疗手段;放疗靶区的规范化可以改进疗效,减少放疗损伤;PD-1抗体免疫治疗可望改善ENKTL疗效。

张玉晶教授作专题演讲

四、精益求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算是肿瘤科医生最熟悉的淋巴瘤了,但大部分的医生及患者仍未能跳出R-CHOP这个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河教授从DLBCL的精准监测、初治DLBCL治疗进展、难治复发DLBCL治疗进展等三方面,为大家展示了世界淋巴瘤界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R-CHOP外所作的不懈努力。他总结认为,DLBCL是一组异质性极大的疾病,不断进化的分子分型最终可能指导精准治疗;PET-CT结合临床特征可更好的评估部分亚型预后不佳患者;DLBCL治疗策略需要个体化:对于早期预后好的患者,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副反应;对于难以治愈患者,尝试免疫、靶向、化疗等多机制、多模式的组合,其结果值得期待;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新药不断涌现,细胞免疫、多靶点、新mAb、ADC、BiTEs等陆续登场,期待真实世界的数据证实;总体而言,单纯靠某种新药或者新疗法的突破来大幅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并不大,多模式、多机制联合模式是大势所趋。

*河教授作专题演讲

五、抽丝剥茧—疑难病例展示

在各位大咖的精彩演讲之后,番禺医院血液内科的青年才俊李坤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个特殊的病例。患者8年前从ITP诊断开始,病情反复,后被诊断为MDS,病情不断变化,症状不断发展,最后确诊为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他为我们展示的是特殊疑难,也是淋巴瘤治疗里的日常。淋巴瘤作为一系列复杂的疾病,发病往往隐匿复杂,需要不断总结前行。李坤医生对此例患者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TP和MDS为一组互相重叠的综合征,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在二者发病机制中均有重要作用。免疫机制的紊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骨髓微环境,免疫监视功能减低可能允许了突变的克隆性细胞株增生,导致骨髓一系或三系增生活跃却造血功能减低。免疫功能的异常,导致血液系统造血细胞紊乱和铁代谢紊乱,不能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导致肿瘤的产生;也有可能是某些隐匿肿瘤(淋巴瘤)细胞先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引起造血紊乱和铁代谢紊乱,加重了肿瘤本身疾病的进展。

李坤副主任医师病例分享

六、百花齐放—热烈讨论

在学术盛宴之后,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及交流。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林曲教授、广州医院肿瘤科主任何伟教授、医院血液内科主诊专家谢伟成教授、*朝晖副主任医师,对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发表了自己见解。医院康复科主任郑湘毅教授就康复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发展发表了看法,并表示将与各肿瘤专科加强紧密合作,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广州番禺医院肿瘤中心李微绽副主任医师与彭瑞清、张玉晶、*河等教授就淋巴瘤模型建设、软组织肉瘤辅助治疗、免疫治疗等放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场火花四射,热情高涨。

点评和讨论嘉宾风采

会议最后,番禺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曹小龙教授对现场的各位专科同道表示了感谢。淋巴瘤、软组织肉瘤作为罕见、复杂的瘤种每年都受到番禺肿瘤论坛的重视,作为压轴专场为大家提供学习、讨论的空间。今年我们意犹未尽,相约明年继续各抒己见、攻克难关。

作者:李微绽

审核:曹小龙

编辑:邓彩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三届番禺肿瘤论坛之淋巴瘤专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