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开幕式报道ldquo渝rdquo
TUhjnbcbe - 2021/11/6 3:34:00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546.html

盛夏将至,万物欣欣向荣。年5月28-3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承办,医院血液科、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重庆市血液内科医疗质控中心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血液病感染学术会议暨第十届血液肿瘤两江论坛”,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召开。

大会精彩瞬间

本次大会邀请包括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在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此次学术活动,并特邀院士和国内著名的血液病学、感染病学相关领域专家齐聚山城讲学论道、承志启新,共同促进同行间合作交流,实现血液病抗感染领域的共赢共进。5月29日上午,大会主会场上,医院刘启发教授、陆**医大学*春基副校长、医院吴德沛教授、医院*晓*教授和中国医院王建祥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医院张曦教授慷慨陈词,对此次盛会的举办充满了赞许和期待,并宣布大会正式开幕。

医院刘启发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抗感染学组,对参与本次学术盛会的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希望此次会议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血液学领域的发展进步。

陆**医大学*春基副校长表示,科研工作者们应坚持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而我国的血液科研究就一直走在医学科学领域前沿,引领了医学的发展,相信本次会议会进一步促进我国血液学发展。

医院吴德沛教授致辞道,刘启发教授带领抗感染学组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拟定了众多指南共识,贡献巨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医学会的光荣传统,治学严谨,团结协作,将我国血液学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医院*晓*教授赞叹道,本次会议中血液学大咖云集,这是一场血液学抗感染的总结大会,吹响了中国血液病抗感染领域的集结号,必将在中国血液抗感染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医院王建祥教授分析道,感染是血液学领域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关键点需要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激动人心的开幕式和主席致辞完毕,大会正式进入学术环节,第一场学术演讲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教授和中国医院王建祥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第一场学术演讲由空**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为大家分享,陈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COVID-19的疾病特点及防控趋势。从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到冠状病*逐步发展的历史,再到COVID-19的发病特点,娓娓道来,细致清晰。陈院士指出,COVID-19的病程特点是一周一周的,每四周为一个周期,第二周是轻重患者的转化分水岭。在分析COVID-19病理特点时,陈院士团队通过半年多研究,发现CD-S蛋白是新的入侵途径。

陈院士分析道,COVID-19与普通流感的区别,在于其呼吸道症状比较重,干咳,痰比较多,出现淋巴细胞的减少,ARDS是它的主要死因。关于COVID-19的防控,陈院士认为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世界性的流行还没控制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国家虽然取得重大成绩,不过还是要继续努力。国务院、卫健委、CDC先后发布33项方案、指南、标准,COVID-19的疫苗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COVID-19药物尚需加快研究,我国也有多项药物正在快速研究中,例如美珀珠单抗,可以提高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出院率和好转率。最后,陈院士语重心长地说道,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地不分东西,国不分强弱,人不分肤色,我们要一起努力!

第二场学术演讲,由医院刘启发教授和医院刘开彦教授共同主持。

第二场演讲的主题肠道菌群与血液肿瘤感染的相关性及意义,由医院吴德沛教授为大家呈现。吴教授指出,在健康状态下,人体与肠道微生物处于一种稳定的共生状态中。肠道菌群相当于人体第二套基因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也与肿瘤及肿瘤治疗有关。吴教授介绍了靶向肠道菌群的疾病治疗方法,并强调了粪菌移植对于GVHD的重要性。研究显示,FMT(粪菌移植)治疗复发CDI(艰难梭菌感染)疗效良好,安全性也较好。血液肿瘤患者MDRB感染也比较严重,感染患者预后较差,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感染死亡率更高,其治疗是临床的巨大挑战。FMT应用于去MDRB的去定植,疗效卓越,FMT去定植在allo-HCT中的作用也非常好。可以说,肠道是aGVHD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器官,过去做移植很注重肠道清洁治疗,但后来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GVHD关系密切。研究显示多种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改善GVHD的病情,例如,脆弱拟杆菌也可以改善GVHD的发生,blautia降低GVHD死亡相关风险。总而言之,肠道菌群多样性越高,移植患者GVHD预后越好。FMT共识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了,血液科起步稍晚,还要继续努力。粪菌移植标准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吴教授还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其他血液疾病的关系,如ITP、白血病、MM等。“肠”路漫漫其修远兮,吴教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不懈,继续探索。

第三场学术演讲,由中国医院肖志坚医院宋永平教授主持。

医院*晓*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血液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时代IFD管理的挑战和机遇。*教授指出,如今全球肿瘤防治形势严峻,血液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液肿瘤分型越来越细致,很有利于靶向药物的应用。血液系统靶向药物取得了新进展,使得白血病进入慢病时代,从根治的理念转为慢性病管理模式。不过,靶向治疗依然面临着严重IFD风险,靶向治疗对免疫系统影响存在多种机制。与传统治疗相比,BTK抑制剂可明显增加CLL患者IFD发生风险。从危险因素方面来说,IFD高危人群通常不伴有粒缺等传统因素,病原方面,隐球菌病例的比例进一步增多。目前,我国血液领域IFD预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危险因素预测体系的缺乏、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以及缺乏临床研究证据证实预防的益处。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这些挑战也给我国血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例如探索IFD相关免疫机制的线索、优化现有IFD危险分层体系、建立基于宿主免疫背景的IFD危险分层、发展基于免疫机制开发新的IFD治疗,如真菌的CAR-T研究等。*教授希望血液领域的广大有志青年可以把目光放在这些挑战和机遇上,一定可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四场学术演讲,由医院张晓辉教授医院陈方平教授共同主持。

医院卞修武院士为大家分享了新冠肺炎病理改变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分析了新冠肺炎诊断和临床意义。卞院士认为,新冠肺炎的诊断,应该从病理变化的维度去深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新冠的特点,因此新冠尸体解剖对于诊断意义重大。我国建立并完善新冠肺炎病理解剖法规规范的过程中,推进和开展尸检工作难度极大,但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我们还是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卞院士的带领下,我国进行了27例系统尸检,第一次将新冠病理变化特征第一次写进了诊疗方案中,填补了领域的空白。卞院士带领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新冠样本信息库,如今已逐步趋于成熟,并建立新冠肺炎病变器官大体-影像-病理融合展示系统,基于病理与影像特征融合的新冠肺炎肺病变辅以AI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坚实的依据。随后,卞院士又详细地介绍了新冠肺炎的基本病理表型、病理机制。阐述了新冠病*引起全身炎症因子风暴,进而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过程。最后,卞院士深情地说道,感谢捐献者的大爱无疆和家属的理解,以及所有为此工作付出的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可以战胜新冠。

接下来的第五场学术演讲,医院侯明教授主持。

第五场演讲由中国医院程涛教授为大家分享。程教授分析道,我国血液病需求逐年增大,防治任务严峻,年出院人数>万。血液学关乎生命全过程,涉及多系统疾病,我国每年近万患者承受血液相关疾病带来的痛苦和负担。程教授通过“十三五”回顾和“十四五”展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血液科现状,并综合分析了血液学领域未来发展的六大重点领域。过去的五年是大发展的五年,医院的血液科室越来越多,血液病诊疗水平的治疗在不断攀升,但我国血液病的防治任务依然很重,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需要我们的专家们去进一步地引领和推动,希望未来能够建立完整的发病登记网络、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建立更完善的治疗管理体系,规划好顶层设计,利用好国家大平台以增加科技产出和诊疗水平。也希望国家还有我们的民族创新企业能够更多地支持学术进展,为科技强国,提高广大患者的临床获益而努力。

第六场学术演讲,医院刘霆医院李建勇教授共同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教授为大家分享了新冠肺炎出凝血特点分析。胡教授指出,新冠疫情这个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深远,医院风暴中心前沿阵地,疫情期间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做了很多新冠与出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探索,用以指导临床上的实践管理。胡教授指出,新冠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出凝血紊乱甚至DIC的问题非常突出,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症患者VTE发生率也会升高。同时,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感染新冠。针对这些高危人群,临床上应当早期评估、及时预防、个体化治疗,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JACC发布的COVID-19的国际专家共识指出,新冠肺炎合并出凝血障碍在临床上很常见,像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以及PLT、FIB,都建议进行常规监测,对于重症患者加强监测,可以降低死亡率,无论如何,对于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密切的凝血功能检测至关重要。

第七场学术演讲,由贵州医科大学王季石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剑峰教授共同主持。

医院刘启发教授为大家介绍了allo-HSCT移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问题。刘教授系统地阐述了移植后的CNS并发症、CNS的病*感染、CNS病*感染的诊断以及治疗。刘教授指出,移植后患者CNS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达到了70%,本次主要介绍了感染并发症。病*感染对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特异性,CNS也有一些特定的常见病*。病*感染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脑炎,刘教授还从病例分析的角度为大家进行了细致剖析。刘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用PCR方法检测EB病*感染率最高,不过不同团队因为方法的不同,检出的病*分布可能有所差异。随后,刘教授还介绍了NGS检测方法。从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来看,NGS与传统检测的特异性都90%以上,但敏感性远远高于常规检查方法,使用NGS的情况包括:快速检查,免疫功能低下,传统方法阴性的患者,未知病原体等。刘教授还强调道,影像学检查阴性不能排除CNS病*感染。

最后一场演讲,由医院张曦教授和福建医院胡建达教授共同主持。

最后一场演讲的主题是HBV与B细胞淋巴瘤:致病机制还是治疗靶点,上海交通大医院赵维莅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详细内容。赵教授指出,如今慢性乙肝感染者DLBCL和FL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采用RCHOP标准治疗后,存在预后不良,这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HBV阳性的DLBCL,我们做了高频基因突变谱系,HBV阳性DLBCL,年轻化、分期晚、脾脏累及多,HBV感染对DLBCL分子分型无显著影响,可能是对疾病普遍产生影响。现症感染预后最不好,现症感染BCL6异常,免疫调控相关基因突变增加,抗原递呈等基因也出现明显上调,基于这些研究,我们应该制定和完善致病因子转化为靶向治疗的策略。对于HBV阳性的FL,我们同样进行了多组学的研究,分析了高频基因突变谱系,发现了此类患者基因层面的一系列特征。针对这些分子生物学特征,赵教授团队设计了新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R2方案对于此类有非常好的疗效,CR/PR率达到88%,对于各种高危因素的研究和治疗探索,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展望未来,赵教授认为我们要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互汇融合,将发病机制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诊疗新技术,实现“正确、高效、低*、全程”的治疗策略。

至此,本次大会的主会场内容圆满结束。通过血液学领域几位学术大咖的精彩演讲,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血液领域的蓬勃发展和卓越成就,相信全国的血液科同道也一定收获良多。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团结协作,共同进取,不断完善我国的血液学诊疗体系,为全天下的血液病人开启一个全新的未来!

往期回顾:

“渝”来愈爱,共抗“感染”--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血液病感染学术会议暨第十届血液肿瘤两江论坛,与您相约重庆吴德沛、*晓*、王建祥、胡豫、马*、刘启发、张曦等教授邀您共聚重庆——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血液病感染学术会议刘启发、胡建达、孙爱宁、冯四洲、王昱等教授邀您共聚重庆——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血液病感染学术会议“渝”来愈爱,共抗“感染”--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血液病感染学术会议暨第十届血液肿瘤两江论坛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幕式报道ldquo渝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