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3岁,影像学提示腺肌症,大体表现肌壁增厚,肌层条纹弥漫增粗,颗粒状。
左上图:大小和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巢广泛浸润肌壁(“舌状”生长),无间质反应。
右上图:瘤细胞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小而一致,胞质稀少,核卵圆形,常成漩涡状围绕小动脉型血管。
左下图:透明斑块
右下图:脉管浸润
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是一种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的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伴有肌壁和/或淋巴管浸润。高有丝分裂活性并不除外本诊断。
LGESS在子宫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却是第二常见的子宮恶性间叶肿瘤。发病年龄范围广,平均52岁,但倾向于较其他子宫肉瘤年轻。
典型病例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腹痛。一些患者没有症状,偶以转移为首发症状(多见于卵巢或肺)。子官可增大,或表现为盆腔肿块。附件累及率为10%,淋巴结转移率高达30%。已有报道LGESS与雌激素刺激时间延长有关,包括他莫昔芬治疗或盆腔放疗史等。
可表现为宫腔内息肉样肿块,或位于肌壁内,边界不清,肌壁浸润明显,和/或从肌壁内或子宫旁静脉伸出的血管内蠕虫样瘤栓。一些肿瘤可有迷惑性的边界。大小不等,但多数直径5~10cm。典型切面为*褐色,鱼肉样,偶见出血坏死。
大小和形态不规则的瘤细胞岛广泛浸润肌壁(“舌状”生长),无间质反应,淋巴管浸润可能很明显。瘤细胞片状生长,典型者胞体小,胞质稀少,核一致,卵圆形至纺锤形。细胞非典型性轻微或无,有丝分裂活性低(一般5/10HPF),有时也可较高。常见精细的小动脉网,也可见到透明斑块、泡沫状组织细胞、囊性变和出血坏死。
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和LGESS均可出现如下形态学变异,这些变异可混合出现:
①平滑肌分化,常成结节状,伴中心透明变性,周边形成放射状胶原带环绕细胞(“星爆”现象),这些细胞与小而不成熟的平滑肌束混合;②纤维黏液样变,形成少细胞样表现,但仍可见典型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形态和血管网。③性索样分化,类似卵巢性索-质肿瘤(最常见为颗粒细胞和Sertoli细胞)。④子宫内膜型腺体,典型者具有“增殖期样”表现。其他罕见形态包括横纹肌分化、横纹肌样、上皮样、透明细胞变、灶性奇异形核(见于肉瘤)、脂肪细胞分化、假乳头结构和多核巨细胞。瘤细胞一般弥漫强阳性表达CD10,但并不总是如此。常阳性表达SMA,偶表达desmin,不表达h-caldesmon和HDAC8。desmin和h-caldesmon阳性一般见于平滑肌分化区域,性索样分化区域也常阳性表达。
肿瘤性间质细胞、性索样和上皮样分化区有可能表达AR和pan-CK(AE1/AE3)。瘤细胞表达ER(仅α亚型)、PR和WT-1。
性索样分化区可阳性表达inhibin、calretinin、Melan-A和CD99。
子宫内膜间质起源的肿瘤可表达aromatase和c-Kit(CD),但无c-Kit突变。
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
大多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生t(7;17)(p21;q15),导致JAZF1和SUZ12(JJAZ1)基因融合。这种遗传学改变可见于普通形态的肿瘤,以及伴平滑肌和性索样分化、黏液样变和良性上皮样细胞的肿瘤。t(7;17)(p21;15)可能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最常见的重排方式,约见于50%的检测病例。
其他已有描述的重排方式包括t(6;7)(p21;p15)、t(6;10;10)(p21;q22;p11)和t(1;6)(p34;p21),分别导致PHF1-JAZF1、EPC1-PHF1和MEAF6-PHF1重排,其中EPC1-PHF1是第二常见的重排形式,累及6p21的重排更常见于伴性索分化的肿瘤。
肿瘤分期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Ⅰ、Ⅱ期肿瘤的5年生存率为90%,Ⅲ、Ⅳ期肿瘤为50%。
点个“在看”表示朕
已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