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是一类临床少见的疾病,大多起病隐匿,可单发于脾脏,也可作为全身多发性肿瘤的局部表现。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复杂,Margenstrem按组织来源分为五类:①类肿瘤性疾病:包括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②淋巴肿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局限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病;③血管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等;④非淋巴管瘤:炎性假瘤、平滑肌肉瘤等;⑤转移性肿瘤。脾脏肿瘤整体发病率低,仅占全部肿瘤的0.03%,且影像表现复杂,容易误诊。MR检查组织分比率高,同时辅以特殊序列及造影剂,均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脾脏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尸检解剖的检出率为0.3%~14%,多见于中青年(30~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数血管瘤小于2cm,缓慢生长,无明显临床症状。当肿瘤较大时,可表现为左上腹包块、左上腹不适或轻度疼痛,偶有伴发恶心呕吐,甚至因脾破裂而引发剧烈腹痛的病例。
肿瘤的MRI表现主要依赖于病变大体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混杂性病变。大部分病变相对于正常脾脏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当肿瘤内存在分隔时,该分隔区域组织相对其他肿瘤组织在T2WI上呈的稍低信号;而当肿瘤发生亚急性出血时,则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有四种表现:1、病变呈囊性改变,其内可见分隔,囊性成份无明显强化,内部分隔强化。2、增强后即刻均匀持续强化。3、增强后动脉及静脉期病变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静脉期病变显示更加清晰,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4、增强后呈逐渐向心性强化,当病变中心存在瘢痕的时候,中心瘢痕呈持续强化。
脾脏淋巴瘤是脾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我国以中老年多见,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常见首发症状为左上腹疼和左上腹肿块,可伴有发热、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盗汗等全身症状。按首发病变部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大部分为继发性脾脏淋巴瘤,约30%~40%的淋巴瘤可累及脾脏,当非霍奇金淋巴瘤伴有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时约70%患者脾脏可受侵,而原发性淋巴瘤少见,仅占恶性淋巴瘤的1%。原发性脾脏淋巴瘤一般指原发于脾脏或脾门淋巴结的淋巴瘤。
脾脏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脏内多发结节及腹腔、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脾脏淋巴瘤平扫T1WI相对于正常脾脏组织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表现多样,大部分病变相对于正常脾脏组织呈中高信号,亦可因肿瘤细胞致密、伴有出血或纤维化等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当肿瘤内多种成份共存时则表现为混杂信号。增强后有多种表现:①弥漫型:表现为失去正常脾脏弓形强化特征的不规则强化或均匀强化;②弥漫多灶型:表现为高信号衬托下的多发低信号灶,可分布于整个脾脏。③散发多灶或局灶型:肿瘤可呈轻中度强化,部分病变亦可表现为环形或均匀性中高强化。对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患者来说,如果没有脾门淋巴结肿大,很难与脾脏其他肿瘤鉴别,往往需要组织活检证实。超顺磁造影剂可以提高脾脏淋巴瘤诊断的准确率,由于淋巴瘤组织内不含网状内皮系统,造影剂注入后T2或T2*WI图像上正常脾脏组织信号降低,而肿瘤信号不降低,而表现为稍高信号。
(节选自《3.0T磁共振成像体部常见肿瘤图谱》——欧阳汉)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