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医肿瘤资讯
来源:中医肿瘤资讯
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中医记载甚多,往往以肿瘤病灶的形状、患者的症状和病因等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为您带来中医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系列专题文章,本文将从依据肿瘤病灶形状而命名分类的瘤种进行介绍。
续上文(点击阅读):《中医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
5、脏*(痔菌、翻花痔疮、锁肛痔)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脏*者,其大肠尽头是脏头……*者其势凶恶也……肛门肿痛,大便坚硬则殊痛,其旁小者如贯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热,疼痛难安,势盛肿胀,翻行虚浮”。清·祁坤《外科大成》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唐容川《血证论》说:“脏*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
与现代医学中肛门部位的癌症、直肠癌、直肠息肉恶变等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也同时包括一些肛门的良性疾患,临证时宜注意鉴别。
6、阴菌(阴蕈、阴茄、失合症、阴中息肉、崩中漏下、带下病)
《诸病源候论》载:“阴中息肉候其状如鼠乳”。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力,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每嗜卧困懒”。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阴中肿块如枣核者,名阴茄;匾如蕈者,名阴蕈;阴中极痒者名蚀疮”。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者,名为阴蚀,又名阴蟹……若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咳嗽生痰,有此证者,非药能愈,终归于死。此又名失合证,与痨瘵相似。妇人久居寡室者患此”。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对“阴痔”作了具体描述。
本病症状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比较接近,包括部分良性肿瘤。
7、脂瘤(粉瘤)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又一种粉瘤,红粉色,多生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体者,全是痰气凝结而成;宜披针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条枪插入,数次以净内膜自愈。”
此描述与脂肪瘤和纤维瘤相似。
8、瘿瘤
陈无择《三因方》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天枉”。《外科正宗》指出“……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痛痒,人所不觉……予曰:筋瘤者,……血瘤者,……肉瘤者,……气瘤者,……骨瘤者,……此瘤之五名也”。
古籍所记载的瘿、瘤范围较广,涉及面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转移癌、淋巴肉瘤、成骨肉瘤、各种肉瘤、甲状腺癌及部分皮肤转移癌等近似,有的则可能为良性疾病,如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骨瘤、甲状腺腺瘤等。
9、舌菌(舌疳、舌岩、瘰疬风、莲花风)
《薛己医案》说:“咽喉口舌生疮,甚则生红黑菌,害人甚速。”《医宗金鉴》将舌菌命名为舌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指出:“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亦有如鸡冠样者,妨碍饮食语言……或舌本强鞭短缩,或兼项颌结核,外势颇类喉风……”。清·沈善谦《喉科心法》补充道:“莲花风,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出血不止者不治”。
这段描述符合现在舌癌的体征。
参考文献
周宜强,马玉波,邓运宗等.实用中医肿瘤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3-6.
责任编辑:Edita
排版编辑:Edita
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勤求博采,贯通中西,我是现代中医人!
诚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