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我们将时下流传最为广泛、最习以为常的营养谣言列举出来,用有力的事实和数据说话,打消公众对这些谣言的误解,同时,针对每一个谣言,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使公众建立正确的营养概念。
谣言一:喝红酒真的抗癌吗?
传说美国正式确认红酒可以抗癌,因为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喝红酒可以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痛饮一杯红酒,保养身体呢。
耶鲁大学确实有过一项研究,探讨红酒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的关系,而这项研究其实只是流行病学调查。在科学研究中,流行病学调查往往只是发现现象提供假说,并不能确认结论。
这项调查发现喝红酒患者五年生存率为75%,而不喝红酒患者生存率为69%,这些人除了喝红酒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不同,同时喝红酒的人可能伴随着更好的社会经济条件,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体现在医疗保障条件上,显而易见,社会经济条件更好的癌症患者有意愿也有能力进行更好的医疗。
简而言之,耶鲁大学这项调查只是一项证据证据力度非常弱的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完全无法说明喝红酒可以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如果真的要讨论喝酒对癌症发生率的影响,那么研究发现的是只要喝酒就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其增加幅度与酒精的量相关,无论是啤酒白酒还是葡萄酒。
谣言二:咖啡真的致癌吗?
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致癌的标题,又一次提起了我们对咖啡是否有害的怀疑。
事实上,丙烯酰胺这东西可远远不止限于咖啡里,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美国癌症学会指出,只要一个食物里有淀粉有氨基酸,经过了高温烹饪,那就会产出微量的丙烯酰胺,在油炸和烘烤的食物里尤其容易产生。
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丙烯酰胺列在了致癌名单里,并没有把这些含丙烯酰胺的食物也一起列上,因为动物只有大量接触丙烯酰胺才会致癌,而现实中,人类靠吃东西才能吃到的量还不足动物致癌量的千分之一,迄今为止也还没有找到它和人类癌症的明确关系,当然,这里说的是冷咖啡或者温咖啡。
友情提示,65摄氏度以上的任何饮料都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无论是咖啡还是白开水。
想要完全避开丙烯酰胺还挺难的,因为它确实分布太广泛了,覆盖了从薯条薯片到饼干面包在内的一大类食物,想要完全不吃淀粉煎炸烘烤食品在生活方式上还是比较难实现的。
另外,咖啡除了丙烯酰胺以外,剩下的部分看起来是有益健康的,比如美国*府证明过,咖啡可能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关,可能预防帕金森和二型糖尿病等疾病。
谣言三:吃夜宵会导致胃癌吗?
据说,吃夜宵对胃的伤害非常大,因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两至三天就要再生一次,而再生过程一般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会使得胃黏膜得不到及时修复,甚至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事实上,胃粘膜平时的修复依靠的是上皮细胞的不断更新换代,大约三至五天就会完全更新一遍,其更新过程是持续进行的,并没有研究发现他与昼夜节律之间存在相关性,饮食虽然是影响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其强调的是吃什么而非何时吃。
高盐摄入、过多的腌制食品摄入、维生素A、C摄入不足,才是真正与胃癌有关的风险因素。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导致胃溃疡的发生,使胃粘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在此过程中,胃黏膜上皮细胞可能会突然出现变异,转化为癌前病变,因此注意卫生饮食条件很重要。
谣言四:热饮的杯盖会致癌吗?
冬天总是需要一杯热饮来暖暖身子,可是据说热饮的杯盖材料是聚苯乙烯,受热后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从而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会有致癌风险。
的确,聚苯乙烯产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的苯乙烯单体未能完全聚合而残留在产品内,而且聚苯乙烯产品的稳定性并不好,可能在高温条件下分解聚产生少量的苯乙烯单体,而苯乙烯是2B类致癌物,2B类就是指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一类。
但是目前发现的苯乙烯致癌研究中主要是使用了大剂量苯乙烯饲养的老鼠,而且在这些实验中,致癌的大剂量达到了每千克体重几十毫克,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体重六十千克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微克,那达到这个危害的话,相当于每天要饮用约杯热饮,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当然尽可能的减少危害也是对的,比如说不可以用微波炉加热的东西,就不要使用微波炉。
谣言五: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吗?
最近网上有很多人在传播一个观点:“酸性体质”会导致癌症,“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
这些所谓的健康提醒是这样说的“研究表明,癌症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有一种理论认为,不管是容易疲劳、脸上长痘、头疼脑热、失眠多梦,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癌症,都和人的体液偏酸有关,只有身体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赶快多吃菜,少吃肉,把体质改造成碱性。”
但是,这种说法科学吗?事实究竟是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种说法,是一种纯粹的伪中医学说,之所以能在网络和现实中流传深广、影响甚大,是因为很多人对中医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认知。
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讲,“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个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健康谣言。这个谣言虽破绽百出,但是对普通网民来说却极具迷惑性。
“酸性体质”这个名词无论在传统的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不存在,完全是民间制造的一个伪科学名词。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酸碱度无直接关联。一提到癌症,人们都是“谈癌色变”。
尽管癌症与酸性还真能扯上一丁点儿关系,那就是癌细胞的生长会导致肿瘤君周边的局部微环境变酸。但绝不是“酸性体质”这个“恶因”诱发了肿瘤。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肿瘤君对人体酸碱度有影响,其影响也仅仅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
目前,尚无任何权威科学证据表明肿瘤君会导致整个身体都“变酸”,更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
事实上,作为万物精灵,人体有着严格的平衡调控机制。我们的血液通常呈弱碱性,肾脏负责调节其酸碱度,而血液的酸碱度并不会因所吃的食物而发生改变。
人体血液的pH值会被严格限定在7.35~7.45之间,比这酸(pH值越小越酸,小于7.35)就是“酸中*”,比这碱(pH值大于7.45)就是“碱中*”。在医学实践中,人体无论出现“酸中*”,还是出现“碱中*”,都是严重疾病,必须接受专业治疗。
仅仅依靠短期内的几顿食物,是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酸碱度的。若长期的、大量的、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会造成肾脏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负担过大,调节酸碱能力下降。
总之,目前并没有充足证据表明饮食会操纵整个身体的PH值,目前的研究也不认为体液偏酸与癌症及其他慢性病发生有关。饮食的最高境界还是食物多样、荤素搭配、营养平衡!
相关链接:
肿瘤患者需警惕的五大营养误区
癌症的26个真相,你知道几个?
陈小兵博士说:癌症防控就是一部西游记!需要联系陈小兵博士咨询肿瘤诊治的朋友,可以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