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8日-9日,CSCO抗白血病联盟和抗淋巴瘤联盟新年开局工作会议暨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在海口召开。
在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年之后,我们已经迈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本次会议在开好局、起好点的关键当口召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白血病和淋巴瘤领域年的发展之路,更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为我国血液人鼓舞了士气和继续拼搏的勇气。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8日下午和9日上午召开了青委论坛、联盟工作会议和学术报告会议。(会议详情点击:思维碰撞协同奋进
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在海口隆重召开)9日下午,淋巴瘤专场,白血病专场,药监*策专场,病理、放疗、影像专场,慢性白血病及MDS/MPN专场和免疫治疗专场六大专场同时进行,各学科专家突破地域限制,线下线上共同探讨领域难点和进展,为使更多血液患者获益,各尽其能,发光发热。本篇主要介绍淋巴瘤专场盛况。
淋巴瘤专场邀请了8位学术汇报专家和16位主持及话题讨论专家,共同围绕淋巴瘤靶向诊治策略,复发难治MCL、PTCL、转化淋巴瘤、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治进展,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研究及思考开展了学术汇报和观点讨论。本专场线上观看人数高达1.3万人次。上海交通大医院赵维莅教授介绍了转化医学理念下的淋巴瘤靶向诊治策略。赵教授指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所以要实现基础和临床的融合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全景式组学的淋巴瘤分子分型,针对“异质性”的分子分型,开展早期、精细化分子诊断以指导治疗;第二个方面,基于细胞信号通路的淋巴瘤靶向治疗,运用“定制化”的靶向干预,开展个体、精准化靶向治疗;第三,要将发病机制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新技术,用科学理念对待患者,将患者五年总生存率超过90%作为终极目标,最终实现淋巴瘤的被治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汇报了复发难治MCL治疗进展与思考。李教授表示,MCL是目前疗效最差的B细胞NHL亚型,大部分患者会随时间复发,而复发/难治性MCL仍是治疗难题。靶向药物的发展,尤其是BTK抑制剂的发展为治疗带来突破。其中,泽布替尼治疗R/RMCL事后分析显示,更早期的泽布替尼使用能带来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获益;联合治疗,尤其是与BTK的联合方案用于R/RMCL可以实现深度缓解,改善TP53不良预后;BTKi与BCL-2抑制剂的联合提供了靶向药物有限时限治疗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而经BTKi治疗后疾病进展患者,可逆的BTKi、CAR-T以及R-BAC方案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可耐的安全性。医院鲍慧铮教授从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L)的临床进展。鲍教授总结表示,目前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机制和精准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年轻、低危患者建议选择强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而老年、高危患者建议选择新药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PTCL,建议选择以新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分享了一例儿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继而进一步介绍了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相关定义和一般介绍,并通过一些回顾性研究数据分享了其临床/组织学特征和疗效。
在介绍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时,高教授详细说明了成人与儿童在治疗选择上的区别。
医院张会来教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思考》为题进行精彩的学术汇报。
张教授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获批淋巴瘤和其他类型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免疫检查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张教授表示,仍需进一步探索淋巴瘤发生机制中的免疫分子新通路以及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进一步了解肿瘤的耐药机制,寻找更多更准确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扩大治疗的适应症,以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方案。
医院杨申淼教授在汇报中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治疗方案转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思考。基于CLL患者MRD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可能是未来的治疗导向,杨申淼教授认为,联合治疗达到深度缓解、实现短程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具体实施方案,对于治疗时机、缓解深度的界定以及治疗指征,目前均无统一标准。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PMBCL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免疫组化和基因表型上都与其他的DLBCL不尽相同,是一种特殊亚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医院周辉教授从PMBCL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分析。周教授指出,PMBCL的治疗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R-CHOP联合放疗以及DA-EPOCHR方案是常用的治疗选择。而PET-CT在PMBCL初治及治疗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指导后续治疗。他表示,放疗在PMBCL中仍存在争议,R-CHOP治疗后PET阴性的患者是否需要放疗还有待更多临床研究提供指导。PD-1,BV,CAR-T等治疗方法在PMBCL中具有良好前景。医院徐兵教授从定义、Richter转化的治疗进展、转化滤泡淋巴瘤的诊治进展及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汇报。徐教授提出,FL可通过线性或分化模式获得遗传学改变,从而出现组织学转化(HT);约80%tFL为GCB亚型,16%为ABC亚型,另外,DHL在tFL中占24%。tFL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体能状态、贫血以及早期进展等;CD20单抗(尤其GA)在诱导以及维持阶段的应用可有效降低HT的发生。tFL的治疗应个体化,依据患者既往是否接受治疗确定,传统化疗联合移植仍是主要选择;靶向治疗可应用难治复发tFL中,大部分ORR30%左右,CAR-T有效率可达75%以上,但应注意药物持续时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队队身披白衣、勇往直前、乘风破浪的逆行者。本次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自信自强、充满韧劲、迎难而上的中国血液人。相信中国血液的学科发展之路定会在这群人的努力和带领下走得更快、更远、更好。淋巴瘤专场回放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