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病理科,南昌
摘要目的研究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ha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我院诊治的4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手术标本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4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0~62岁。镜下:肿瘤细胞成条索状、巢团状排列,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浆嗜酸性且有空泡形成,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呈软骨样或红染玻璃样并常伴有新旧不等的出血及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CD31(+)、FⅧ(+)、Ki-67(+,10%)。
结论EHE是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据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早期发现、局部手术扩大切除和结合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有少数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因此熟悉EHE临床及病理特征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haemangioendothelioma,EHE)亦称为组织细胞样血管内皮瘤,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生于肝脏、皮肤、肺、淋巴结等全身多部位[1]。肿瘤由排列成巢的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构成,具有特殊的玻璃样或软骨样间质成分。EHE是一种以血管为中心的中间型肿瘤,具有转移潜能[2]。因此我们搜集4例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同讨论EHE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与病理组织学特点之间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40岁。年6月因左上腹部间断性疼痛4月余入院。腹部CT(图①)检查时发现脾脏体积增大,内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影。最大层面约4.5cm×4.0cm。边缘不清,内见钙质密度影。诊断:脾脏良性病变,错构瘤可能。实验室检查WBC:3.9×/L,HGB:g/l,CA:27.62u/ml,TAM:u/ml。
例2患者,女性,62岁。年8月因上腹部隐痛不适2月入院。腹部CT(图②)提示脾脏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为11cm×15.3cm。内部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及不规则钙化灶。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血管肉瘤可能。实验室检查RBC:3.44×/L,WBC:20.74×/L,Plt:×/L。患者曾于4年做过卵巢癌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例3患者,女性,44岁。年5月因肿块并疼痛半年入院。患者年底发现左前胸可扪及枣大包块,触之稍痛。未给予治疗后肿块逐渐增大,遂入院检查。胸部CT(图③)发现左第9肋骨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影形成。诊断:考虑骨转移瘤可能性。同月于我院胸外科行“肋骨肿块切除术”。
例4患者,女性,30岁。年7月因颏部肿块1年入院。肿块大小约2cm×2cm,质中,不易推动。彩超检查发现右颏部探及大小43mm×17mm等回声肿物,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内探及丰富血管信号。诊断:实性肿物,不排外恶性可能。
1.2方法
将组织切开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经常规制片(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光镜观察。采用MaxVision染色法对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所用抗体为CD34、CD31、FⅧ、Ki-67。抗体试剂盒购自于福建迈新公司,按试剂说明书步骤操作。
2.结果2.1例1巨检(图a)脾脏切除标本一个,大小为20cm×11cm×2cm。沿脾门切开,切面灰红、质中,见出血区域。例2(图b)巨检脾脏组织一个,大小为20cm×15cm×10cm。沿脾门切开,切面灰红灰*、质中,呈多结节状。例3巨检肋骨一段,带少许皮肤。肋骨长为9cm,最大直径3cm。切开切面灰红、质硬,伴有骨质破坏。例4巨检组织两块,大小共为5cm×4cm×2.5cm,切开切面灰白灰*、质中。光镜(图c-f)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巢团状,具有内皮细胞分化特点。瘤细胞为含丰富胞质的上皮样细胞,内见明显空泡且含有红细胞。细胞核圆形呈空泡状,核分裂象少见。间质为淡蓝色软骨样或深红色玻璃样,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图g-i)肿瘤细胞CD34(+)、CD31(+)、FⅧ(+)、Ki-67(+,10%)。
图c例1脾脏,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呈空泡状,内含红细胞图d例2脾脏,肿瘤具有深红色玻璃样间质图e例3肋骨,可见骨组织及胞浆丰富、内含空泡的上皮样细胞图f例4颏部软组织,间质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图g肿瘤细胞胞质CD34(+),MaxVision法图h肿瘤细胞胞质CD31(+),MaxVision法图i肿瘤细胞胞质FⅧ(+),MaxVision法图j肿瘤细胞胞核Ki-67(+,10%),MaxVision法
2.2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3讨论3.1临床表现与治疗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ha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具有转移潜能的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一般发生于肝脏、皮肤、骨、肺等部位,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女性较多见[3-5]。肿瘤多为位于表浅或深部软组织的结节,因起源于血管而易于伴发水肿或血栓性静脉炎,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发生于肝、脾等实质性脏器者往往以占位性病变为主,发生于骨时常伴有骨质溶骨性破坏而易于骨折[6,10]。临床上EHE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早期患者经手术扩大切除后辅以放疗较仅手术切除治疗预后好。对于不可切除病灶的晚期患者可选用放疗治疗[7,8]。目前WHO分类已将EHE定义为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这提示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有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EHE预后与病理组织学关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等发现,EHE预后与发生部位有关,表浅部位较内部脏器预后好,而与肿瘤体积大小、组织学特点无关。-----等研究却认为EHE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浸润深度和有否累及周围脏器等因素有关(核分裂像3个/50HPF、直径3cm的EHE患者预后较差)[9-13]。
3.2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
EHE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起源于血管,早期使血管受累扩张膨胀,压迫周围软组织。细胞排列成条索状或巢团状,具有内皮细胞分化特点。瘤细胞为含丰富胞质的上皮样细胞,内见明显空泡且含有红细胞。细胞核圆形,核分裂象少见。间质为淡蓝色软骨样或深红色玻璃样,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14-16]。免疫组化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CD34、FⅧ阳性。25%-30%的病例可散在表达上皮标记物CK、EMA,少数细胞可具有轻度异型性[19-20]。通过电镜观察可发现,肿瘤细胞表面有吞饮泡,可有weibel-palade小体,细胞内含有丰富的中间丝。EHE发生与基因异常表达密切相关,现已发现的染色体异常:1号及3号染色体重排t(1;3)(p36.3;q25)、染色体12q12-13与12q14-21的扩增及11q21的缺失等,因此在病理形态学上难以鉴别或免疫组化标记判读不确定时,分子遗传学检查也作为一项诊断依据[19,23]。
3.3鉴别诊断
(1)上皮样血管肉瘤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内皮细胞不典型,核分裂像较EHE显著增多,可形成血窦样结构,肿瘤内含有实性瘤细胞区并可见坏死。
(2)上皮样肉瘤多发于远端肢体,可见嗜酸性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增生。细胞核轻度异型,肿瘤内有多结节组成,中心为坏死物,周边有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成假肉芽肿性病变。
(3)转移性腺癌巢团状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易被误诊为转移性腺癌,特别是在影像学也支持转移癌可能时。病理学鉴别点则在于腺癌细胞可有腺样分化区域且异型性更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腺癌细胞上皮性标记阳性,而内皮性标记(CD34、CD31)等阴性。
小结综上所述,EHE是一种具有转移潜能的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因此病理学诊断中不仅要熟悉掌握其组织学特点、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同时也要做好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的鉴别。我院诊治的4例EHE病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0~62岁。2例发生于脾脏,1例发生于骨组织,1例发生于软组织。我们在搜集病例、撰写文章过程中思考:是否可以从分子表型将EHE区分开来,为其预后提供参考。我们统计EHE发生部位、肿瘤体积大小、核分裂像及浸润程度,并做好密切的病例术后随访方案,希望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参考文献请至华夏病理网网站观看
推荐阅读
你需要的我都懂
华夏资讯
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华夏资讯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
华夏资讯
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及Gleason分级
华夏资讯
尿路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
点击进入免疫组化小程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