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T细胞NK细
TUhjnbcbe - 2020/12/24 20:23:00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版

T细胞/NK细胞肿瘤修订解读

第4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早在年即已发布,近年来血液、肿瘤、皮肤及病理医师在其临床实践工作中采用该分类开展大量工作,在积累丰富经验同时亦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以NGS为代表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使得医学界在肿瘤发病分子机制、肿瘤分类、分子分型、治疗选择、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取得进展。在此基础上,WHO于年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进行修订[1]。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版)仍将淋巴组织肿瘤分为6大类,与第4版()相同;其中T细胞/NK细胞肿瘤在版中更新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②原发皮肤淋巴瘤及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LPD);③肠道T细胞淋巴瘤/LPD;现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ALCL

最新分类中ALK-ALCL成为正式病种,同时增列乳腺植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1

ALK-ALCL

ALK-ALCL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高度异质性,其中伴DUSP22-IRF4和(或)p63重排者具有独特形态学表现、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约30%ALK-ALCL伴DUSP22重排,肿瘤细胞形态单一,且大多形细胞较少,5年OS约为85%;约8%ALK-ALCL伴p63重排,肿瘤细胞体积相对较小,5年OS仅为17%;超过50%无DUSP22-IRF4或p63重排ALK-ALCL患者5年OS率为42%。需要注意ALK-ALC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应与ALK+ALCL相同,仅ALK蛋白表达阴性,病理诊断上应与CD30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和皮肤原发ALCL伴淋巴结累及者相鉴别。

ALK-ALCL:HE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核大且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CD30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可见USP22-IRF4和TP63基因易位,肿瘤细胞内可见典型分离信号(前者为USP22-IRF4基因,后者为TP63基因)

2

乳腺植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这一类型极为罕见,见于既往接受乳腺假体植入人群;患者年龄28~87岁,中位年龄为52.0岁;假体植入至发病时间1~30年,中位时间为10.0年;总体预后良好,中位OS为12.0年。乳腺植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主要临床特征为假体周围渗出性病变,部分累及周围囊壁纤维组织,少量可见明显局部肿物;接近30%患者存在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伴肿瘤累及;光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呈上皮样和多形性改变,胞质丰富,细胞核染色质拉空,核形欠规则,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呈CD30强阳性表达,不表达ALK,部分T细胞抗原丢失,且伴T细胞克隆性。乳腺植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诊断需与ALK-ALCL,原发皮肤ALCL及CD30阳性PTCL伴皮肤浸润者相鉴别[2]。

原发皮肤淋巴瘤及LPD

1

原发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

这一少见疾病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修订:

增加原发皮肤肢端CD8+T细胞淋巴瘤,较为罕见,大部分为个例报道;患者年龄45~67岁,60%以上病变发生于耳、鼻,可见局部单发红色丘疹或结节。光镜下可见真皮层内形态较一致中等大小淋巴细胞密集分布,细胞核形欠规则,基本无核分裂象和凋亡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浸润淋巴细胞CD3、CD8、TIA1及βF1阳性,Ki-67阳性比例较低。此类患者通过局部切除、局部放疗或物理治疗后多无复发,临床预后好;

以“原发皮肤CD4+LPD”取代“原发皮肤小/中等大小细胞T细胞淋巴瘤”;该类疾病中约80%表现为面、颈及上肢单发性皮损,光镜下可见多形性小或中等大小淋巴细胞真皮层内浸润,浸润淋巴细胞为CD4+,还同时表达PD-1、CXCL13和bcl-6抗原,Ki-67阳性比例较低。大部分患者通过局部病变切除、局部激素或局部放疗等治疗预后良好,故将“瘤”更替为“病”。

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来源于原发皮肤成熟γδ表型T细胞,可见全身性皮肤病变,尤其在四肢最为明显。组织学上呈亲表皮性、真皮深层及皮下浸润,瘤细胞具有多形性特点,CD2、CD3、CD56、TCRγ及细胞*性蛋白阳性,βF1和EBER阴性。

2

原发皮肤CD30+T细胞LPD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原发皮肤CD30+T细胞LPD常见类型之一,版WHO分类中增列以下3个亚型:

LyPD型,较为少见,可见病变组织内小或中等大小浸润淋巴细胞,CD8和CD30表达阳性,需与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性CD8+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

LyPE型,较为少见,主要临床特征为小或中等大小多形性CD8+和CD30+T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中心/破坏性浸润,常伴血管阻塞、出血及皮肤溃疡等,需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皮肤首发或累及鉴别诊断;

LyP伴6p25.3重排,较为少见,遗传学特征改变为伴DUSP22-IRF4重排,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病理学特征为CD30弱阳性表达小至中等大小脑回样核淋巴细胞呈广泛性亲表皮性浸润和CD30强阳性中等至大淋巴细胞真皮层内浸润,需与蕈样肉芽肿转化性病变相鉴别[3]。

淋巴瘤样丘疹病:HE染色可见真皮血管周围见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CD30均呈阳性

肠道T细胞淋巴瘤/LPD

在原有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基础上,以“单形性亲(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取代“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Ⅱ型”;同时增列惰性胃肠道T细胞LPD和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1

单形性亲(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单形性亲(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与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不同,且缺乏相关流行病学特征,多散发于亚洲地区,男女比例约为为2:1,病变好发于小肠。近年来研究证实单形性亲(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往往伴高频STAT5B活化突变(63%),最常见突变基因为SETD2。

2

惰性胃肠道T细胞LPD

惰性胃肠道T细胞LPD患者年龄15~7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部分伴腹胀、呕吐、低血钾、低血钙及低血镁等,呈惰性改变。病变多累及小肠,尤以十二指肠和回肠最为常见。光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内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无黏膜腺体破坏,偶伴灶区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浸润。大部分病例浸润淋巴细胞CD3和CD8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5%~10%,CD56和EBER阴性,且均伴TCR克隆性重排。目前报道显示惰性胃肠道T细胞LPD对于传统化疗反应性欠佳[4]。

参考文献

[1]段瑞.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J].诊断病理学杂志,,24(12):-.

[2]LaurentC,DelasA,GaulardP,etal.Breast-implant-associatedanaplastic1argecelllymphoma:twodistinctclinicopathologicvariantswithdifferentout

1
查看完整版本: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T细胞NK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