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因间断性头痛4个月,进行性加重20d入院。
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红细胞5.12×/L,血红蛋白g/L,白细胞49.1×/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3.43×/L,淋巴细胞百分比0.07,淋巴细胞绝对值3.61×/L,血小板×/L;头颅CT表现:左侧枕叶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周围脑组织受压改变,同侧侧脑室枕角受压移位,并可见大片脑水肿,颅骨未见明显受累。头颅MRI表现:左侧枕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5cm×4.3cm,边界尚清楚,肿瘤内信号不均匀并伴有坏死,实质部分在T1WI呈稍低和稍高信号影,在T2WI及FLAIR呈等及高信号,病灶周围不规则水肿,左侧侧脑室后角略受压移位,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及壁明显强化(图1A~F)。
图1粒细胞肉瘤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及病理学情况A、B、C.分别为头部MRI平扫T1、T2及FLAIR图像,D、E、F.分别为MRI增强扫描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G.术后头部CT,H.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正在分裂的细胞,部分细胞为多核形态,部分细胞胞质稀少,异型性明显HE×,I.病理学检查MPO免疫组化染色,可见MPO阳性表达(褐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内×
由于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遂行血液学相关检查,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回报:造血面积0.3(0.31~0.49),脂肪面积0.3(0.20~0.36),骨小梁0.4(0.21~0.31),巨核细胞4个/mm(27~15),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尚活跃,粒系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分布减少,未见异常细胞,糖原染色:粒红比例增高,网硬蛋白染色(-),结论:粒细胞比例增高。血细胞免疫表现分型:淋巴细胞P2占有核细胞的0.,比例减低,其中CD19+B淋巴细胞占0.,为多克隆成熟B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占0.,CD4/CD8=1.65,比值正常,表型未见明显异常;CD3?CD6+NK细胞占0.,表型未见明显异常。P3占0.为成熟粒细胞,比例增高,P6占0.,为单核细胞。未见明显幼稚细胞。结论:淋巴细胞表型未见明显异常。初治白血病32种融合基因筛查分析提示:所有筛选基因均为阴性。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基因突变筛查分析,结果均为阴性。骨髓染色体分析报告:找到6个分裂相,均为正常核型。为了明确肿瘤性质遂行开颅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血运丰富,与周边脑组织边界欠清晰,在切除肿瘤过程中见肿瘤内囊液为*绿色黏稠样液体,显微镜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图1G),肿瘤免疫组织化学:Ki?%,LCA(+),Vimentin(+),髓过氧化物酶(MPO)(+),CD56(+弱),CD68(+),Lysozyme(+),CD4(+),CK?pan(-),S?(-),CD20(-),CD3(-),GFAP(-),CD(-),CD30(-),CD34(-),CD99(-),TdT(-),CD21(-),CD23(-)。结合病理学HE染色及免疫组化MPO呈特异性阳性(图1H,I),术后病理医院医院病理科会诊后,最终诊断为左侧枕叶粒细胞肉瘤。
术后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最低至13.68×/L,术后第52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达66.21×/L(图2A),考虑肿瘤复发,复查头部MRI证实为肿瘤再次复发(图2B)。建议在血液肿瘤科继续治疗,但因家庭原因拒绝一切治疗措施,而后患者情况持续恶化,术后2个月死亡。本例患者肿瘤切除及复发前后所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曲线见图2A。图2A.患者病程中血常规白细胞走势图,箭头所指为手术日期,B.发现白细胞计数再次增高后于6月14日复查MRI,提示为肿瘤原位复发并累积皮下。二、讨论粒细胞肉瘤罕见地发生于髓外,由未成熟髓样细胞构成的实性肿块。可发生任何部位,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包块,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最常累及眼眶和颅骨,以眼眶多见;人群发病率以儿童和青年较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最常误诊为霍奇金淋巴瘤。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全身炎症反应有关,最常见于急慢性髓系白血病,部分发病时仅表现为局部孤立性瘤块,不伴有白血病,称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其病理学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颅内原发性粒细胞肉瘤较为罕见,在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临床需与脑膜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等鉴别。病理学上粒细胞肉瘤有3个分化水平,即母细胞型、不成熟型及分化型。母细胞型主要由原粒细胞组成,很少有分化到早幼粒细胞阶段;未成熟型主要为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为中间分化阶段;分化型是有早幼粒细胞和成熟后期阶段的细胞组成。粒细胞肉瘤免疫组化至少表达一种以上的粒系相关抗原,其中MPO是粒细胞及其肿瘤的特异性标记,阳性率可达0.77~0.97。文献报道粒细胞肉瘤可作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在血液学检查阳性数个月前出现。粒细胞肉瘤可以发生于不同类型的髓性白血病,多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少数由粒单系组成,遗传学显示(t9;11)且伴性染色体丧失。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颅面骨侵袭是其特征性表现,可与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同时或先后出现,也可始终无白血病征象,后者称为无白血病性绿色瘤,包括AML、慢性髓性白血病危象和其他骨髓增生异常,如骨髓纤维化、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等。大约73%的粒细胞肉瘤与AML相关。据报道,AML粒细胞肉瘤的发生率约为8%,而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生率约4%。粒细胞肉瘤可以出现于白血病诊断之前、诊断时或诊断之后。白血病可以在粒细胞肉瘤发现后的5~12个月发生。所以在粒细胞肉瘤诊断时经过详细检查未发现白血病者,如果不给予系统治疗,一般在几周或几年后发展为白血病。本例特点:
(1)颅内原发,未侵犯颅骨。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2)骨髓及相关基因学检查尚不能支持白血病诊断;(3)术后白细胞一过性下降,肿瘤复发时白细胞计数再次增高;(4)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仅7个月,术后病情一过性好转,但肿瘤很快复发,术后生存期不足3个月。虽然对本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干预,但是由于术后未早期进一步放化疗,可能是肿瘤迅速复发的原因之一。结合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认为其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及术后复发的重要检测指标。
文章来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套医学视频课程可以免费学!
医考神器:考研/执考/主治/正副高/规培/中医/乡村/药师/技师
全国医院招聘1万+个岗位,有编制,大专可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