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由Kessle等人于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为临床上一种少见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lobularmastitis,GLM)、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等;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已婚已育的中年妇女。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明,普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认为与自身免疫、妊娠、哺乳等因素有关。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典型病理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多灶性分布于乳腺小叶内,少数亦可累及乳腺小叶外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炎,临床较少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乳腺慢性炎症改变,乳腺局限性肉芽肿是该疾病的典型特征,在良性乳腺疾病中的发病率较低,约为2%左右,致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仍不能明确。
临床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可有肿块近期增大,伴疼痛或压痛、皮肤红肿、乳头溢液、乳头凹陷、皮肤破溃、精神类药物服用史等。多见于单侧乳腺边缘区,多数病灶可涉及2个及以上象限,单个病灶较少。临床可触及乳腺内较硬而质实的肿块,大小不等,部分可伴有红肿或疼痛,边界模糊,可与皮肤粘连。
由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也缺少特异性,部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与乳腺癌较为相似;与皮肤的粘连情况等,难以与乳腺癌进行区分;临床误诊率高达50%。及时准确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有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因此,需尽早采取准确率高的诊断方式对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检查。
笔者诊断过3例,结合文献总结超声有以下表现:1,片状低回声型:片状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清,部分周边可见毛刺、成角,内见液性无回声区、周围腺体及脂肪层回声增强;2,结节型:低回声结节为主,也可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不规则,部分见液性无回声区;3,弥漫型:腺体呈弥漫性增厚、发硬,回声紊乱、减低,周围脂肪层回声增强,见多个不规则低回声区之间由窦道相通;4,混合型:片状不均质高回声区伴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以上不同类型超声表现见于不同病理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CDFI:血管走形较直,动脉频谱:PSV6.0~16.0cm/s,RI0.45~0.67。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质呈均匀性增厚,淋巴门正常,呈炎性增生样改变。
综合多篇文献资料,肉芽肿性乳腺炎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乳腺癌:a.乳腺癌边缘成角毛刺明显尖细,表现为小分叶状,纵横比>1;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边缘粗钝,表现为大分叶状;b.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肿块占位感不明显,形态不规则,内部分散大量的小囊状低至无回声区甚至窦道,而乳腺癌的肿块占位感明显内部很少有无回声区;c.乳腺癌超声表现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GLM则无,主要表现不规则低回声区、液暗区和周边回声增强;d.肿块内血管走行不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肿块内血管走行多规则,较为自然,而乳腺癌的肿块内血管走形迂曲不规则,粗细程度不一,RI>0.7;e.皮肤的改变,乳腺癌主要是“橘皮”样改变,GLM主要是色素沉着或皮肤溃破;f.腋窝淋巴结的声像也不一样;g.临床表现及病程也均不同。
2,乳腺脂肪坏死:乳腺脂肪坏死混合回声结节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极为相似,造成误诊,看病变的层次进行鉴别。
3,急性乳腺炎:多好发于哺乳期,临床有典型红肿热痛表现,超声表现呈弥漫性低回声,该病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对抗生素有效且治愈时间短。
4,导管周围乳腺炎: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超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沿乳头后方扩张的主导管走形,内可有液化或钙化。GLM、急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三者超声图像比较均伴周围脂肪层组织回声增强,但GLM周围脂肪层组织回声增强明显多于后两者。
小结
GLM好发于乳腺边缘区、主要表现为实质不均性低回声,伴有周围脂肪组织回声增强或窦道形成,其特征性表现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对GLM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多样化旨在提高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超声随访对该病治疗疗效的评估,使临床医师能及时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病例分享:
女,45岁,右乳包块三月就诊。临床及第一次超声检查拟诊:炎性乳癌?
2天后笔者会诊:体查:皮肤色素沉着,局部溃烂,无橘皮样改变,可扪及包块边界不清,活动性差,触痛。超声:右乳内下象限腺体内见多个片状低回声区,周边回声明显增强,无明显占位感;见散在血流信号走行平直;另低回声区见多个窦道向皮下延伸;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GLM?建议手术活检确诊
皮下窦道破溃,内见气体回声
引流纱条
术后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在医院病理科主任龙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