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随着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深入开展,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肿瘤内淋巴管存在与否,以及肿瘤内是否存在淋巴管的新生尚未明确。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特异性识别新生淋巴管的标志物,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远远落后于肿瘤相关血管生成的研究,以往主要根据淋巴管的组织形态学来鉴定:管壁薄,管腔内无RBC等来区别血管与淋巴管,但有时也很难区分。因此寻找特异性的标记物对淋巴管的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淋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肿瘤淋巴管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淋巴管的结构与肿瘤转移的机制、淋巴管自身的结构、功能特点有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以下机制可能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增加淋巴管的密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与淋巴管的接触机会;新生的淋巴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新生淋巴管与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的原有淋巴管协同作用促进转移脉管系统形成。
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是肿瘤细胞分泌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_3的途径促进淋巴管生成及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因子蛋白可同时结合并激活而发挥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因此肿瘤淋巴生成因子既有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又能诱导淋巴管生成。免疫组化显示肿瘤淋巴生成因子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胞浆。也可以分别在肿瘤周围的炎性细胞、淋巴管和血管的上皮细胞表达。肿瘤淋巴生成因子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肿瘤淋巴生成因子的信号系统来促进淋巴管生成。
临床上发现不同肿瘤的转移灶形成也许存在一种导向过程.一些研究显示淋巴管内皮细胞可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吸引肿瘤细胞,从而主动促进肿瘤淋巴管转移.目前发现次级淋巴样趋化因子高表达于淋巴结、微静脉特定的内皮细胞和T细胞丰富区,也表达于多种器官的淋巴管内皮。
总之,人体某些肿瘤可形成新生淋巴管,而肿瘤相关淋巴管对淋巴结转移是必须的.采用动物模型,通过阻断肿瘤淋巴生成因子信号可抑制淋巴管生成,或通过中和趋化因子可抑制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目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也不可能只通过VEGFR3信号系统这单一途径,而淋巴管作为肿瘤常见的早期转移途径之一,随着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深入研究及其机制的逐渐明了,期待抗淋巴管生成能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