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姚雨濛金文婷等SIFIC感染官微
前言:中山感染探案系列至今共期,还是首次对同一病例进行第2次探案,是上一次的诊断有误吗?若有兴趣,请您参见中山感染探案第期(),回顾这位患者一年多前的诊治过程。
作者:姚雨濛金文婷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潘珏
一、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62岁,江西人,-08-24收入感染病科。
主诉:右侧臀部及大腿肿痛、破溃2月。
现病史:
年06月底,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臀部隐痛,伴局部发红、硬结,未重视。
年07月初,出现发热,Tmax38.5℃,医院就诊,查白细胞14.3X10^9/L,中性粒%76.9%,予引流、换药,考虑皮肤软组织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07-12起予阿奇霉素0.25gqd+多西环素0.1gq12h+头孢美唑2gq8h+阿米卡星0.4gqd治疗,2周后体温转平,但期间右臀部、右大腿相继出现包块,逐渐增大,病灶红肿、疼痛,并破溃流脓。脓液涂片和培养无特殊发现。-07-31臀部脓液结核分枝杆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PCR-反向点杂交)均阴性。
-8-因右侧臀部、大腿疼痛明显,破溃、渗液无好转,就诊我科。
既往史:年6月,因“反复发热1年,淋巴结肿大8月,皮疹2月”于我科诊断为播散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淋巴瘤待排,予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美唑+阿米卡星治疗后体温平、淋巴结缩小、皮疹消退,治疗6月后调整为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治疗至年7月当地就诊。年1月,胸部CT提示右上肺新增斑片阴影,建议住院,患者拒绝。
二、入院检查(-08-24)
T37.0℃,P98次/分,R20次/分,BP/80mmHg。
神清,精神萎,痛苦貌,右侧臀部及大腿根部红肿,伴明显触痛,局部破溃、内有纱条填塞,取出纱条见少许黄色脓液流出,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质韧,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殊。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
血常规:WBC14.56?10^9/L;N%75.4%;PLT?10^9/L;Hb71g/L;
炎症标志物:CRP85.6mg/L;ESR85mm/H;PCT0.27ng/ml;
生化:ALT/AST13/18U/L;Alb28g/L;LDHU/L;IgG26.11g/L;IgEg/L;
隐球菌荚膜抗原:(-);
抗HIV抗体(-),梅毒抗体(-);
胸部CT平扫:右上肺斑片、结节灶,较前部分增大,部分吸收。
浅表淋巴结彩超: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8?8mm);颈部、腋窝及左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前方高能!
向上滑动查看图片
三、临床分析
病史小结:患者老年女性,无明确免疫抑制基础,呈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发热、臀部红肿硬结、脓腔形成伴自行破溃及疼痛,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比例、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水平正常,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美唑+阿米卡星抗分枝杆菌治疗无效,已完善磁共振评估病灶性质及侵犯深度,右臀部及大腿肌肉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较明确,可能的病原体分析如下:
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入院前1年通过淋巴结组织mNGS诊断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美唑+阿米卡星治疗后体温平、原多发肿大淋巴结及皮疹消退,治疗6月后调整为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继续口服治疗,原先病灶吸收良好,但右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持续进展,需要考虑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新的感染。明确诊断需再次送脓液涂片找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培养及PCR、脓液mNGS等。
普通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初有发热,需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甚至MRSA感染;之后出现较深的窦道,要考虑厌氧菌感染。但患者病程长达2月,近期无发热,无远隔部位的迁徙性感染病灶,伤口分泌物无臭味,故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菌感染的可能性小。
其他低毒力的特殊病原体:对治疗方案“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的病原体,包括耐药的诺卡菌或真菌感染。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常规微生物检查和分子基因诊断技术如mNGS。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08-25脓液送检涂片、培养及mNGS检测。每日脓肿病灶处换药。
08-26暂予阿奇霉素0.25gqd+左氧氟沙星0.6gqd+阿米卡星0.4gqd抗感染治疗。因臀部疼痛症状明显,一般情况欠佳,故未行气管镜下肺活检。臀部脓液数次涂片找细菌、找真菌、找抗酸杆菌及弱抗酸杆菌均阴性。
08-27臀部脓液mNGS结果:检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种严格序列条。
08-28综合分析,右侧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系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可能大,停抗NTM治疗,改为两性霉素B静滴抗真菌治疗(初始剂量每日5mg、10mg、15mg,08-31起20mgqd),同时两性霉素B浸泡纱条、填塞局部伤口治疗;
08-31脓液细菌培养均无阳性结果(08-24、08-25、08-26送检)。
09-03脓液(08-26送检)真菌培养回报:SDA培养基25℃见菌落生长,菌落最初灰褐蜡样、皱褶,背面产生红葡萄酒色色素,37℃暂无生长。结合菌落和镜下形态,符合马尔尼菲篮状菌。继续两性霉素B治疗。
09-07两性霉素B治疗后臀部病灶疼痛减轻,随访炎症标记物明显好转,臀部伤口渗出减少,其内见新鲜肉芽生长,脓腔深度变浅。住院期间无发热。
09-10患者无明确基础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却出现反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予查抗IFN-γ自身抗体排除免疫缺陷,结果回报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滴度1:。
09-11因患者两性霉素B治疗后出现肌酐水平升高,且已两周两性霉素诱导治疗,改为伏立康唑0.2g,q12h,p.o.,抗真菌治疗。
09-14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臀部疼痛明显减轻,予以出院,嘱继续伏立康唑口服抗真菌治疗,门诊随访。
臀部病灶
向上滑动查看图片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右侧臀部及大腿皮肤软组织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
播散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累及全身多处淋巴结、皮肤,基本痊愈
抗IFN-γ自身抗体综合征
诊断依据:
患者老年女性,既往播散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有病原学诊断依据,抗NTM治疗后病灶吸收,考虑已治愈。本次病程2月,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侧臀部及大腿肿胀、疼痛、破溃流脓。查炎症标记物升高,臀部软组织MR:右侧臀部、大腿内后方肌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臀部脓液mNGS及真菌培养示马尔尼菲篮状菌,两性霉素B治疗后体温平、症状及炎症标记物好转,右侧臀部和大腿皮肤软组织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诊断明确。血清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滴度1:,抗IFN-γ自身抗体综合征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引起皮肤软组织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直肠周围、会阴部及口腔周围感染常也可见革兰阴性杆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少见病原体包括非结核分枝杆菌、诺卡菌、隐球菌、芽生菌等。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程度严重或是感染迁延病例,需完善血培养、脓液或拭子涂片及培养、病灶活检及影像学等检查评估病原体与鉴别病变性质,mNGS病原检测新技术,对于发现少见或罕见病原体,尤其是常规培养技术不能或不易发现的特殊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若患者反复出现感染,尤其是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感染,除需警惕地方病外,还应警惕基础存在各类免疫缺陷的可能。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marneffei,TM)旧称马尔尼菲青霉菌,为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在25~28℃为菌丝相(传播相),37℃为酵母相(致病相)。仅有宿主为人和竹鼠。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尤其是HIV感染者。流行于东南亚如泰国、越南等地区及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等地。发病以春、夏季为主,雨季高发,篮状菌经空气-呼吸道传播,由肺入侵而血液播散,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系统,可累及多个器官,常见于肺、肝和皮肤,可侵犯血管形成菌血症。潜伏期长期不一,平均10周(1~40周)。起病隐匿、病情凶险,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高达97%)。临床表现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其中局限型以肺部感染为主,容易漏诊、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等。播散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有发热、皮损、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呼吸系统症状等。非HIV感染者常有多样皮疹、溶骨性损害、呼吸道症状,而HIV感染者以消瘦、消化道症状、软疣样丘疹常见。
确诊金标准为培养获得马尔尼菲篮状菌。骨髓、皮肤活检物、肺泡灌洗液真菌阳性率高。为提高阳性率,应选取多种类型的标本进行培养。轻症患者的治疗选用伊曲康唑治疗12周。对于多脏器受累的中至重症患者,治疗包括两性霉素B2周的诱导治疗与伊曲康唑mgbid的巩固治疗10周。对于免疫抑制者,需在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后,伊曲康唑mgqd维持治疗直到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无法耐受两性B和伊曲康唑者,可选用伏立康唑。
抗IFN-γ自身抗体综合征(anti-IFN-γautoantibodysyndrome),亦称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免疫缺陷、获得性成人免疫缺陷,见于既往免疫力无异常的成人,患者具有可中和IFN-γ的自身抗体,Th1应答严重受损,存在胞内病原体(不仅胞内细菌)清除障碍。该综合征于4年首次报导,好发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无家族遗传性,为散发,患者多在30-50岁起病,常见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巨细胞病毒、马尔尼菲篮状菌、伯克霍尔德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产生抗INF-γ自身抗体具体原因不详,与遗传因素、特定HLA基因有关(HLAII类等位基因HLA-DRB1*16:02/DQB1*05:02,HLA-DRB1*15:02/DQB1*05:01)。据报道,我国广西的严重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例中抗IFN-γ自身抗体阳性者高达94.8%,死亡率较HIV阳性感染者高。即使接受抗真菌治疗,一部分患者仍发生持续、致死性感染。对于单纯抗感染治疗无效者,可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以消除产生抗体的B细胞、降低自身抗体滴度、恢复内源性IFN-γ所介导免疫功能。
本例患者自首次起病至今2年余,前后2次分别通过淋巴结组织和脓液mNGS及培养,明确了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诊断,并通过进一步筛查抗体,最终确诊了导致其免疫缺陷的抗IFN-γ自身抗体综合征,通过初期两性霉素B诱导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后期恢复情况仍需密切随访。
1.ChanJF,LauSK,YuenKY,WooPC.Talaromyces(Penicillium)marneffeiinfectioninnon-HIV-infectedpatients.EmergMicrobesInfect;5:e19.
2.BrowneSK,BurbeloPD,ChetchotisakdP,etal.Adult-onsetimmunodeficiencyinThailandandTaiwan.NEnglJMed;:-34.
3.GuoJ,NingXQ,DingJY,etal.Anti-IFN-gammaautoantibodiesunderliedisseminatedTalaromycesmarneffeiinfections.JEXPMED;.
4.BrowneSK,ZamanR,SampaioEP,etal.Anti-CD20(rituximab)therapyforanti-IFN-gammaautoantibody-associated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linfection.BLOOD;:-9.
图文:小小
原标题:《探案丨反复发热谈瘤色变,一波三折又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