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分型驱动的淋巴瘤靶向治疗:中国经验
第一完成人:赵维莅
第二完成人:许彭鹏?王黎?程澍
第三完成人:付迪?熊杰?蔡铭慈
编者按
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作用,医学更如是......医院内科奠基人邝安堃教授曾说,“做学问,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
是的,勇于创新就是所有瑞金人的精神内核,百十年来他们坚持完善科研体系,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病人的健康本上。我们推出的“瑞金医术”系列报道,深度揭秘这些前沿技术……
01.
治疗淋巴瘤,难在何处?
医院血液科,有这么一群寻“靶”的医生。也许您已经猜出来了,这个“靶”,就是靶向基因测序。
什么是靶向基因测序?简而言之:一条组织、一个检测,识别出与患者相关的突变基因,结合传统临床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确定药物的选择。
淋巴瘤,一种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血液肿瘤之首。
按照以往的治疗手段,基本只有化疗一种手段。而淋巴瘤病理类型十分复杂,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的淋巴瘤有多种,即使是同一种淋巴瘤,其疾病表现、进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患者的预期生存都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对淋巴瘤患者而言,明确肿瘤细胞来源与病理分型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一直在寻找治疗的突破口。
过去的30年间,人们对淋巴瘤的认识经历了4次飞跃,与之相对的,是4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的迭代:纯化疗药物治疗、免疫化疗治疗、基于细胞起源的方案以及现在基于分子分型的治疗方案。
分子分型的治疗方案提出,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符合中国人的淋巴瘤分子分型模型还没有出现。因为每个个体的分子分型并不相同,且不说国外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即便是中国方案,也不能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不同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方案。
02.
寻找中国之“靶”,瑞金人责无旁贷
医院血液科,有着长期治疗血液疾病的经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着一支特别能钻研的队伍。
团队带头人赵维莅说,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在中国,有很多b细胞淋巴瘤患者,但是其中有不少是恶性程度较高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我们也用国外的分子分型来评价,结果发现做出来比例不太符合,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去进行分析。
对中国患者进行分子分型的工作非常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预测这个病人到底对治疗敏感不敏感,如果不敏感,医生可以进一步分析应该用什么样的靶向药物联合治疗。
在血液科赵维莅主任的带领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淋巴瘤团队以中国高发侵袭性淋巴瘤为切入点,研究淋巴瘤发病机制,完善淋巴瘤精准分子诊断新技术,建立了中国患者的分子分型体系,使几乎%的淋巴瘤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和分型,为国内精进淋巴瘤诊疗提供了详实的研究数据。
赵维莅团队《淋巴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关键诊疗技术建立和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借助这套分型体系,针对高频突变的基因进行靶向深度测序,医生可以识别出一组与患者预后相关的突变基因组,联合传统临床指标,科学地“掐算”出不同预后的病人的情况。
此外,基于突变特征各异的不同分子分型,淋巴瘤团队设计开展了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基于分子分型的新型靶向药物联合r-chop(r-chop-x)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打个比方,这就是将传统的靶向治疗升级为“量体裁衣”式的靶向治疗了。
赵维莅表示,从前治疗淋巴瘤,总是想把这些致病的“坏蛋”一棍子打死,唯一的办法只有加强药物剂量,但是强效的药物化疗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极大,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用“量体裁衣”的方式,为每位患者制定独一无二的方案,准确杀死这些致病“坏蛋”又能减轻患者的副作用。
如果用战争术语来形容,那就是:瞄准靶心,扣动扳机,一击即中,直中要害,让淋巴瘤细胞没有招架之力。瑞金寻“靶”团队这项精准疗法,大幅度提升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03.
寻“靶”漫漫路,未敢停歇
据淋巴瘤团队许彭鹏医生介绍,目前分子分型治疗淋巴瘤的理念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但瑞金血液科的寻“靶”之路并未停歇。患者有千千万万,我们面对的“靶”或许也会有千千万万。因此治疗淋巴瘤的瑞金方案还在不断优化。
未来,他们将着手把分子分型从基因突变的单一角度,逐步增加免疫状态、分子影像学等立体考量的维度,利用更多数据,让医生找出的“靶”更清晰、更精准,打击手段更加稳准狠!
(向上滑动查看)
门诊时间
主任医师
周二下午(特需)
主任医师
周三上午(专家)
周四下午(特需)
副主任医师
周五上午(专家)
副主任医师
周四下午(特需)
周五下午
撰文、编辑:李东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