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笔记一文带你掌握ldquo孤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422/4377030.html

一文带你掌握“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解剖、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总结整理:刘忠,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医学博士。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是一种细胞丰富的间充质肿瘤。由于SFT和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具有相同的分子遗传谱,年WHO采用了联合术语“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来描述这种病变。并根据其恶性程度分为WHOI-III级。SFT/HPC虽然相对罕见,但却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非脑膜内皮间充质肿瘤(nonmeningothelialmesenchymalneoplasm)。

HP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所有原发颅内肿瘤的1%以下,占所有脑膜肿瘤的2-4%。脑膜HPC通常发生在比脑膜瘤稍年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3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这是一类细胞致密、富含血管的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高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等特点,转移甚至可以发生在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即使完全切除,局部复发也很常见。大多数脑膜HPC最终转移到骨、肺和肝脏(见图8)。WHOII和III级HPC之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切除与放射治疗或放射外科。大多数脑膜SFT/HPC在12q13处有基因组反转,这导致NAB2和STAT6基因的融合。

1.病理解剖

部位、大小和数量:多数SFT/HPC是以硬脑膜为基底,通常起源于大脑镰或小脑幕。最常见的部位是枕部,且往往横跨横窦。脑实质内的SFT/HPC发生在大脑和脊髓,通常没有明显的硬膜附着。脑室也是一个常见发生部位。SFT/HPC几乎总是孤立性病变。它们是相对较大的肿瘤,直径可达10cm。超过4-5cm的病变并不少见。

大体和镜下病理:SFT为实体、分叶且相对清晰的肿瘤。HPC富含血管,瘤内出血常见。核表达STAT6可明确SFT/HPC的诊断。组织学包括呈束状结构和丰富胶原的孤立性纤维瘤表型(HPC),或富细胞和血管的血管外皮细胞瘤表型(SFT)。大多数SFT表型的肿瘤是低度恶性的;有丝分裂罕见,Ki-67大多在1-4%,间变(Anaplasia)不常见。HPC表型的肿瘤细胞密度高,富含密集的漩涡细胞、扩张的“鹿角”形血管和丰富的网状纤维。肿瘤坏死常见,具有核异型性和有丝分裂活性(见图1-2)。

图1:SFT/HPC大体病理。A,孤立性纤维瘤是实体、边界清楚的肿块,类似于脑膜瘤;B,血管外皮细胞瘤标本呈凹凸不平的结构,该例病理分级为SFT/HPCII级;C,B标本切面可见多个囊性结构和扩张的血管。

图2:HPCHE染色。A,肿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壁高度增生,呈漩涡状或放射状排列,细胞大小一致;B,“鹿角”样毛细血管是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特征性结构,且数量丰富。

分级:年WHO将其分为I-III级。I级对应于以往的孤立纤维瘤,即富含胶原、少细胞梭形细胞病变;II级对应于以往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即含更多细胞与“鹿角”血管病变;III级SFT/HPC为间变性血管外皮细胞瘤,即每个高倍镜视野有5个以上有丝分裂,且Ki-67通常大于或等于10%。

2.影像诊断:

CT扫描:HPC是高密度的轴外肿瘤,侵犯并破坏骨质。头皮下的颅外蔓延常见。但没有钙化和反应性增生。CT增强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MRI扫描:低级别颅内SFT是局限性肿块,通常是基底位于硬脑膜,类似于脑膜瘤。T1WI与灰质等信号,T2WI信号可变,可为高-低混杂信号,富含胶原的区域可表现为极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大多数HPC在所有序列上都表现为混杂信号。T1主要表现为与灰质等信号,在T2主要表现为等-高信号。几乎均有明显的“血管流空”。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非增强坏死灶常见。没有“脑膜尾征”。

图3:侧脑室房部占位。A,T1等信号;B,T2低-稍高信号;C和D,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术后病理明确为SFT/HPC,WHOI级。

图4:左侧中颅窝分叶状占位。A,T2WI呈混杂信号,大部分为极低信号(直箭头),少部分为等信号(左侧空心箭头),可见明显的血管流空(弯箭头);B,增强可见瘤周明显强化(直箭头)部分结节状强化(空心箭头),中央未见强化。术后病理证实为SFT/HPC,WHOI级。

血管造影:HPC可能侵犯并阻断硬脑膜窦,CTV或MRV为非侵入性检查。DSA显示HPC为富血管肿块,血管突出,“早期引流”静脉,肿瘤明显“染色”且延长。HPC通常由硬脑膜和软脑膜双重供血,来自于ICA和ECA分支。

图5:21岁女性因视力障碍就诊。A,T1WI示左顶枕部等信号巨大占位(细箭头),可见明显血管流空(空心箭头);B,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周围脑脊液信号(细箭头),提示轴外病变;C,增强明显均匀强化,基底靠近硬膜(弯箭头);D,左侧颈外动脉造影,静脉晚期示肿瘤影(细箭头)。病理明确为SFT/HPC,WHOIII级。

图6:55岁女性,19年前行颅内HPC(WHOIII级)切除术,10年和3年前因HPC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8年前因骶骨转移行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此次因严重腹痛伴体重下降就诊。上图为3年前发现HPC复发时的MRI资料。TIWI(A-B)为原肿瘤床等信号占位;T2WI(C-E)呈混杂信号,可见血管流空。T1(F-G)增强明显强化。T1增强和GRE序列(H)示血管丰富。DWI(I)和ADC(J)未见明显弥散受限。

图7:图6患者术前DSA(A-C)和聚乙烯醇(PVA)栓塞术后DSA示肿瘤血供明显减少(D-F)。左侧ICA正位(A)和侧位(B)示,左额部占位显影。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来自左侧眼动脉动脉的镰前支、脑膜支和左颞前动脉。左侧ECA造影(C)示左侧颞浅动脉颧眶支(白色箭头)向肿块提供额外的血供。随后在相同的工作角度使用PVA颗粒进行栓塞,显著降低了肿瘤血供。随后行手术切除(图片未提供)。

图8:图7术后2.7年,发现HPC脑外多发转移病灶。左肺下叶(A)、肝VI/VII段(B/F,黑箭头)、左肾(C/E,白箭头)、胰腺(B/D/F,白箭头)、骶骨复发(E,黑箭头)。

3.小结

病因

具有共同分子特征;

NAB2与STAT6融合→核表达STAT6(IHC检测)

临床特征

罕见(1%的CNS原发性肿瘤)

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非脑膜上皮间质肿瘤;

SFT/HPC级II、III级复发、转移;

病理

()SFT/HPCWHOI级

胶原、低细胞性、梭形细胞病变

对应原SFT诊断;

SFT/HPCWHOII级;

更多细胞,“鹿角”血管;

对应原HPC诊断;

SFT/HPCWHOIII级

5个或更多的有丝分裂/HPF

对应原间变性HPC;

影像学表现

SFT/HPCI级T2WI低信号;

SFT/HPCII/III级类似侵袭性脑膜瘤

钙化少见(absent)

T1WI等或轻度高信号

T2WI等或不均匀高信号

血管丰富,明显的“血管流空”

明显不均匀强化

“脑膜尾”征常无(absent)

鉴别诊断(脑膜瘤相关笔记具体阐述)

SFT/HPCI与脑膜瘤

SFT/HPCII-III

非典型/恶性脑膜瘤、硬膜转移瘤

胶质肉瘤、恶性间叶肿瘤

以上便是“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解剖、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内容。笔记内容存在错误的,请批评指正。感谢阅读!(liuzh_neurosurgery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