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军教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 [复制链接]

1#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暨国际淋巴瘤最新进展研讨会于4月1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淋巴细胞疾病是目前国内外血液学界发展最蓬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无论从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到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本次大会聚焦淋巴细胞疾病,共商共建,推动淋巴细胞疾病诊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其常用治疗策略是应用足量、足疗程联合化疗及免疫等方案以求肿瘤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实际上,联合放化疗、反复化疗极易出现血小板减少(CIT),对患者的治疗、预后等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会议,来自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教授为大家在线分享了《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此讲题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教授、中国医院肖志坚教授担任主持。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马*教授的脚步,聆听和学习他对《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的独家解读。

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简述

肿瘤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小板计数<×/L。CIT是主要的剂量限制性血液学*性,其严重程度可按照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评估。CIT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因化疗药物、淋巴瘤类型等存在差异,且随着化疗周期增加,CIT发生率会逐渐增加。

研究证明,CIT会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影响。首先,CIT会增加出血风险,甚至导致严重的出血性并发症。其次,CIT会限制化疗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频率,导致化疗减量和/或化疗时间延迟,影响治疗效果,比如有效率的降低,生存期的缩短。此外,CIT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

《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共识》解读

为了保证大剂量且多药联合化疗及免疫化疗的淋巴瘤患者能够足量、足疗程完成化疗,淋巴瘤CIT治疗的首选方式是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或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是最直接的治疗手段,但血小板的储存和应用受时间限制,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输注效果也会下降。rhlL-11具有促进造血、抑制自身免疫、抗感染及保护黏膜上皮等作用,可降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缩短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减少血小板的输注。

rhTPO与内源性TPO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可全程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促进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巨核系祖细胞,促进巨核祖细胞增殖,抑制化疗药物对未成熟巨核细胞的杀伤作用。多项研究表明,相较于rhlL-11,rhTPO可显著缩短CIT持续时间,血小板板计数恢复更快。

由于抗肿瘤模式的改进和支持性治疗,淋巴瘤患者的原发性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心血管疾病和继发恶性肿瘤的比例增加了10%左右。鉴于淋巴瘤的生存潜力,在启动治疗策略时应优先考虑*性较小的疗法。例如,rhTPO治疗CIT时无显著心脏*性,而IL-11的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8.9%,应优先考虑rhTPO治疗。

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

CIT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为预防下一个化疗周期再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预防性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使用方式有两种:化疗结束后1-2d内开始使用rhTPO和/或rhIL-11;已知PLT最低值出现时间者,可在PLT最低值出现的前10-14天皮下注射rhTPO,每次U/kg,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7-10d。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预防治疗CIT能降低其发生率,缩短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可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但临床使用血小板生成药物防治淋巴瘤CIT时,仍需注意停药指征、基础状态、血栓风险和给药时机等因素。

本次专题报告的最后,胡豫和肖志坚两位教授在总结时表示,CIT是淋巴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规范的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疗效,更可以减轻治疗的风险与负担。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