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病于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主要的临床类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多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近年的研究多表明本病的起源是由于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的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过度增生与病*感染有关,人疱疹病*8(HHV8)感染、白介素6(IL-6)的过度产生是该病发病的关键。少数的病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展有关。也有研究发现CD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如HIV病*感染、POEMS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
分为三型,分别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
1.透明血管型淋巴结滤泡增生和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及透明样变,部分小淋巴细胞围绕生发中心呈环层状排列(似洋葱皮样结构),90%的单中心型CD是透明血管型。
2.浆细胞型以病变淋巴结内滤泡扩大并伴有成片的浆细胞为特征,血管增生不及透明血管型。
3.混合型表现为淋巴结被膜明显增厚,淋巴滤泡增多,部分滤泡活跃,见毛细血管穿入,滤泡外套层小淋巴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滤泡间见多量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及小血管增生明显。
临床上可分为局灶型Castleman病(LCD)又称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单中心型CD好发于青年,LCD多无明显症状。LCD诊断标准:①单一部位淋巴结肿大;②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并除外可能的原发病;③多无全身症状,无贫血、无ESR加快等异常(浆细胞型除外);④肿物切除可长期存活。MCD发病高峰为50?60岁,病理主要表现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患者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有多系统受累,50%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痩等全身症状。MCD诊断标准:①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②显著的淋巴结肿大,并累及多组外周淋巴结;③多系统受累;④排除已知可能的病因。CD成年人发病多见,男女比例约1:4。CD的发病部位十分广泛,任何有淋巴结存在的组织都可发病,多位于胸部,特别是纵隔区域。据统计CD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胸腔,其中单中心型占60%?70%,其次为颈部、腹盆腔及腋下等部位。
1.CT表现
(1)透明血管型:为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肿块内坏死发生率低,这与病灶内丰富的血供、良好的侧支循环及淋巴细胞不易坏死的特性有关;如瘤灶内呈裂隙样低密度灶或高密度,表示坏死或出血。5%?10%的患者可见点状、分支状或弧形钙化,钙化是重要特征,钙化原因由于增生毛细管壁增厚,且伴有玻璃样变性、纤维化变性等退变,钙质沿着退变的小血管壁沉积形成分支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与血管接近,又称血管样强化,强化机制与肿块内丰富血管增生及周边较多的滋养动脉密切相关。其内分支钙化及肿块持续强化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影像学特征。
(2)浆细胞型:表现为多发软组织肿块,圆形、类圆形,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出血;增强后轻到中度均匀强化;较大者增强早期呈轻度环形强化,动态扫描呈周边向中心的渐进性强化方式,有延迟强化的特点。病变密度始终明显低于腹主动脉。
(3)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其强化程度中等,密度均匀。
2.MRI表现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图1,图2)。
图1十二指肠巨淋巴结增生症(浆细胞型)
A.CT平扫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外生长肿块,边界清晰,呈椭圆形;B、C.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图像,显示肿块呈轻到中度强化并延迟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腹主动脉;D.MR横断面T1WI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外生长肿块,呈椭圆形,呈均匀等信号;E.MR横断面T2WI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外生长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呈均匀低信号;F、G.MR冠状面FIESTA图像,显示肿块呈低信号,呈外生性生长;H.病理图片(HE染色)
图2胰腺颈体部上方巨淋巴结增生症(误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A.超声图像,显示肝左叶后方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B.CT平扫图像,显示胰腺颈部上方外生长肿块,边界清晰,呈类圆形;C、D.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图像,显示肿块呈轻到中度强化并延迟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腹主动脉;E.MR冠状面T2WI图像,显示肿块位于胰腺颈体部上方,呈椭圆形,呈均匀略高信号;F.MR横状面T1WI图像,显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呈均匀低信号;G、H.MR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显示肿块呈均匀强化,与胰腺强化程度接近
3.超声表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多为均质(图2)。
CD需与淋巴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和间质瘤相鉴别。
1.淋巴瘤好发于青壮年,全身淋巴结可肿大,部分融合成团,对周围组织压迫较轻,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一般无钙化,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
2.异位嗜铬细胞瘤常常与大血管相邻,虽然强化方式和表现与CD类似,但密度常不均匀,且MR检查T2WI信号高于CD,易坏死及囊变,且临床上常有异常波动的高血压表现,24小时尿VMA(尿香草扁桃酸)定量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
3.间质瘤多呈外生性生长,肿瘤延迟强化,可有溃疡、坏死、囊变及出血,但溃疡与肠腔相通时,肿块内可见气液平改变。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