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涎腺超声涎腺恶性肿瘤涎腺导管癌,很多 [复制链接]

1#
涎腺导管癌(SDC)是一种罕见、具有侵袭性、发生于唾液腺的高度恶性肿瘤,由Kleinsasser等于年首次报道,其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乳腺导管癌,约占涎腺肿瘤的1%,可发生于腮腺、颌下腺及小涎腺,以腮腺发病率最高。SDC的临床特点:涎腺导管癌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或原有腮腺区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病程短,易侵犯神经,因此常伴有疼痛、面瘫、面部麻木等症状,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肺部和骨骼是其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

SDC的病理学表现:

涎腺导管癌由涎腺导管上皮发生,主要起源于主导管和小叶间导管,既可以是原发肿瘤,也可由多形性腺瘤中导管上皮细胞恶变而来。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灰白色或灰*色质韧、较硬的肿块,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镜下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多样化,向导管内生长,也可向导管外浸润,瘤细胞呈实性巣状结构、乳头状结构、筛孔状结构、粉刺样结构,一般认为:肿瘤中心粉刺样坏死及周围浸润生长是本病最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免疫组化:CK、VEGR、C-erBb、GCDFP-15呈阳性表达。手术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是其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具有易复发、转移的特点,且对化疗不敏感,因此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称,其5年生存率极低,大多在3年内死亡。涎腺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为:涎腺内单发的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周边无包膜,内部回声较均质,肿块较大时可出现液化及钙化,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可向涎腺包膜外生长,据文献报道,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鉴别诊断:涎腺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与其他涎腺恶性肿瘤表现无明显差异,因此难以仅凭超声作出准确诊断,其鉴别诊断主要是涎腺第一好发的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黏液表皮样癌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为涎腺区的无痛性肿瘤;而涎腺导管癌发展较快,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且具有易侵犯神经的特点,可出现疼痛、麻木或面瘫的临床表现,而黏液表皮样癌不会出现上述症状。我们回顾一下上期的病例(病例讨论

39岁男性,左侧腮腺区包块4年余,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团块,会是什么呢?):39岁男性,有着4年的长病史,以包块增大及有疼痛感就诊,超声表现为左侧腮腺浅叶内的低回声团块,边界尚清楚,形态不规则,周边未见包膜,团块向腮腺外突出,内部回基本均质,有一不规则环形钙化灶,CDFI:团块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导管癌,比较幸运的是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分析:本病例发病年龄较轻,发现包块4年,说明该病也可能具有较长的病程,这和文献报道的有出入。从声像图上,该病变形态不规则、向包膜外突出,具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特点,且患者以面部疼痛就诊,因此我们应想到腮腺导管癌侵犯神经可能。但从彩色多普勒表现上看,本病例为乏血供型,与文献报道的病例相左,可能存在的原因:①血流参数调节不准确,低速血流未显示;②由于该病较为罕见,超声报道的病例数也不多,因此也不乏肿瘤也存在乏血供的情况。说实在话,超声很难做到诊断涎腺导管癌的结果,分享这个病例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涎腺恶性肿瘤除了常见的黏液表皮样癌外,还存在一个较为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涎腺导管癌,因此当遇到涎腺恶性肿瘤的声像图表现时,了解团块的发生、发展及有无神经症状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涎腺专题还在继续,敬请期待!END超声技术与诊断谢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投稿请加如果喜欢,请文末“在看”支持超声相关考试的,可以加它↑↑病例讨论

39岁男性,左侧腮腺区包块4年余,超声表现为不规则团块,会是什么呢?病例讨论

72岁的老年女性,右侧耳前区包块1年余,会是什么呢?涎腺超声

少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基底细胞腺瘤病例讨论

发现颈部包块5天,来源于何处呢?浅表超声

颈部反复感染化脓,有可能是*梨状(隐)窝瘘*病例讨论

51岁女性,右小腿后侧肿块,2个月内明显增大,会是什么呢?浅表超声

病例解析:来源并非是滑膜的“软组织滑膜肉瘤”

超声技术与诊断

超声技术与诊断(cs-zdx)

1.文章整理自专业图书、期刊及网络,我们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请支持正版图书,如若觉得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