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机小课堂重大疾病科普04重大疾病 [复制链接]

1#

导语

从本篇开始,“新机小课堂”将逐一介绍各类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具体相关内容。

本篇为恶性肿瘤篇。

Cp.4

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

——恶性肿瘤篇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疾病。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呈增长趋势。

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肺癌无传染性,但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

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极高,且呈上升趋势。

病因及危险因素

肺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主要和吸烟、空气污染、长期接触致癌因子、电离辐射、饮食不均衡、肺部慢性疾病、遗传等因素相关。

预防措施

戒烟

改善不良环境

低剂量螺旋CT筛查

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效果最佳,但临床上适宜手术治疗的患者只占总患病人群的20%-30%。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病程的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应用时间最早,范围最广泛,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临床副作用较大,患者治疗体验较差。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为局部治疗方法,对于远处转移的肿瘤效果欠佳,副作用较大。

新型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性粒子碘粒子立体种植治疗是近十年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具有高度精确、高度适形、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方法之一。

胃癌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癌细胞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

早期胃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9%-%,但是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积极采取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不足30%。

病因及危险因素

胃癌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幽门螺杆菌(HP)感染、摄入腌制和烟熏食品及高盐饮食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疾病可逐渐向胃癌演变。

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40岁,既往无胃病史而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餐后腹胀,反复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者;

曾有溃疡病史但近期疼痛明显加重,服药不能缓解者;

有原因不明的消化道慢性失血如呕血、黑便或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者。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应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戒烟戒酒、根治幽门螺杆菌。患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腺瘤性胃息肉、久治不愈的胃溃疡等胃部病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预防胃癌的发生。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对于胃癌的分期主要依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胃癌TNM分期标准。早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较低,在早期积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

进展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术后复发率仍较高,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偏低。对于中晚期胃癌,我国的标准治疗方案为D2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及淋巴清扫。

化学药物治疗

早期全身药物治疗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进一步降低肿瘤的转移、复发风险。进展期胃癌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辅以化学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放射治疗

近年来多选用放疗联合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缩小肿瘤范围、降低TNM分期、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部分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筛选靶向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靶点是目前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找到合适的靶点,靶向治疗的效果将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指来源于大肠上皮的癌症,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极少数为鳞癌。

在我国以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次是结肠癌(包括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病因及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发病原因虽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证实,其与高脂肪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结直肠腺瘤、炎性肠病病史以及遗传因素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危人群

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

恶性肿瘤病史;

肠道息肉病史;

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以上情况者:

①慢性便秘(近2年来,每年2个月以上);

②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1周以上);

③黏液血便;

④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

⑤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如肠镜等。

治疗方法

化学药物治疗

除了传统的药物化疗外,近十年来又提出了“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之前进行的化疗,其目的为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降低肿瘤活力,从而降低术后转移发生率。

靶向药物治疗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药物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用药。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结直肠癌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推荐使用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用于dMMR晚期肠癌二三线的治疗。

肝癌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大类。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肝癌新发病例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病例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肝癌男女发病之比约为3.5:1,其中男性高发的年龄段是中年。

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肝癌或与饮酒、病*性肝炎、肝*性物质、寄生虫、遗传等因素相关。

高危人群

存在乙型肝炎病*(HBV)或丙型肝炎病*(HCV)感染;

长期酗酒;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食用被*曲霉*素污染的食物;

各种原因引发的肝硬化;

肝癌家族史。

预防措施

注意卫生

避免进食霉变食物及饮用易受藻类污染的池塘水,避免接触*物、预防肝脏寄生虫病;

调整饮食

少吃高脂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坚持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和锻炼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这对肥胖人群来说更为明显。

戒酒、戒烟

正确防治慢性肝病

如病*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病*性肝炎等疾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体检。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如早发现、早手术,其五年存活率可达70%左右。超声刀、区域性肝血流阻断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肝癌患者在手术期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癌细胞,因此手术治疗肝癌的复发几率较高。手术后配合使用介入化疗栓塞、免疫疗法、干扰素等治疗方法,则可有效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癌消融治疗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种消融医疗设备的发展,肝癌的消融治疗技术越来越多样。消融技术主要分为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热刀)、冷冻治疗(Cryoablation、冷刀)、高功率超声聚集消融(HIFU)、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5种。前两种临床研究最多,目前可达到手术治疗的效果。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可选择消融治疗,其远期生存率与手术接近,但需注意的是,其复发率亦高于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随着放射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肝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肝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对肿瘤患者创伤小、医疗费用低、操作风险低、疗效相对好,尤其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优势更加突出。但这种治疗方式和手术治疗类似,也存在治疗不彻底、癌细胞残留的可能,并且可能会激活肝内处于非活性状态的乙肝病*。因此,目前这一治疗方式通常与手术、消融等其他治疗方法共同使用。

靶向药物治疗

由于没有好的治疗药物,肝癌一度被称为“癌中之王”。靶向药物的问世,填补了肝癌全身治疗药物的空白。对于不能手术、不能介入、不能消融治疗的肝癌晚期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目前主流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瑞戈非尼()。

放射治疗

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适形放疗(IMRT)及螺旋断层技术(TOMOradiotherapy)的成熟,肝癌放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中99%为女性,男性仅占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于年公布的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

原因之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加;

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使疗效得以提高。乳腺癌现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病因及危险因素

内分泌因素:已证实雌激素(雌醇与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明显关系;

放射线照射;

乳腺癌家族史;

月经初潮早于12岁,停经迟于55岁;

初次生育晚:首胎足月生产年龄迟于35岁的女性,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初产在20岁以前的女性;

未婚未育者发病率高于已婚已育者;

肥胖、高脂饮食习惯。

高危人群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

叶原位癌(lobularcarcinomainsitu,LCIS)的患者

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预防措施

女性日常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研究证实,乳腺癌筛查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

对于乳腺癌一般风险女性(即除乳腺癌高危人群外的所有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筛查建议:

①20-39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进行乳腺筛查。

②40-70岁: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

③70岁以上: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

查。

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开展乳腺筛查:

①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②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③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④必要时每年1次乳腺增强MRI。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为保乳手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

放射治疗

为防止术后复发,或保乳手术已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后完成辅助化疗的6个月之内,在锁骨上、胸壁等部位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于乳腺癌晚期、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腺癌骨转移均有一定疗效。但对早期乳腺癌明确无淋巴转移的患者,不必进行常规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化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同时适当应用止吐、保肝等对症措施,改善患者化疗中的不适症状。

内分泌治疗

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内分泌治疗采用降低患者雌激素水平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通常使用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方法达到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目的。

靶向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不同分期的乳腺癌均适用。通常内分泌治疗和化疗不同时进行,但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或者化疗和靶向治疗,需要同时进行。对于三阴性(激素受体及HER2均为阴性)患者,应以化疗为主。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应以系统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以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地区、性别有一定关系:从性别来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在1∶2-1∶4之间;从年龄来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男更为多见。

病因及危险因素

甲状腺癌可能与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碘摄入、促甲状腺激素慢性刺激等因素相关。甲状腺癌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电离辐射、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如下病史时需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

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全身放射治疗史;

甲状腺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等既往史或家族史

预防措施

建议日常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线接触;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

如发现颈部肿块,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尽早进行甲状腺癌筛查;

对于普通人群目前不提倡甚至反对进行广泛的甲状腺癌筛查。

治疗方法

甲状腺癌通常以外科治疗为主,术后内分泌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I治疗)为辅,某些情况下需辅以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等。临床医生通常依据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病变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情况。甲状腺癌术后需要给予外源性甲状腺素,定期随访复查甲状腺功能。常见术后并发症包括:

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约2%-15%,多见于全甲状腺切除后。主要表现为术后低血钙症,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感或手足搐搦症状,给予钙剂可缓解;

②喉返神经损伤。文献报道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为0.3%-15.4%。一侧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喉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肿瘤粘连或侵犯神经、手术操作原因等。

放射性核素治疗(I治疗)

对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癌,术后推荐应用I治疗。治疗指征包括术后癌肿未完全清除、多发性癌灶、局部侵袭性肿瘤及存在远处转移等。

放射治疗

甲状腺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差,外照射放疗仅在很小一部分患者中使用(如髓样癌、未分化癌等)。放射治疗原则上应配合手术应用,主要为术后放射治疗,单纯放射治疗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无益。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一般用于未分化癌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治疗。

对于不可手术的晚期患者或肿瘤累及重要血管、器官时,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可试用介入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考虑微波、激光、射频等物理消融疗法。

宫颈癌

宫颈癌也称为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宫颈癌治愈率较高,预后相对好。在我国,宫颈癌发病以40-50岁年龄段为最多,60-70岁是发病的又一高峰年龄段,20岁以下少见。

病因及危险因素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HPV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为HPV16、18型。

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将显著增加宫颈癌发病率。不良性行为、缺乏卫生护理意识、患有宫颈炎性疾病等均为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初次性行为<16岁,或有多个性伴侣,或伴侣有多个性伴侣;

多产,早婚,多次人工流产;

吸烟;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预防措施

防控宫颈癌应从女性青少年阶段开始。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性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已被证实可有效预防HPV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

HPV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首次性行为之前。我国已开展了HPV疫苗接种,目前批准上市的HPV疫苗有2价、4价、9价三种,适宜接种年龄分别为9-45岁、20-45岁、16-26岁。

宫颈癌的二级预防

宫颈癌的二级预防是对适龄女性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尽早排查危险因素,发现早期癌前病变。我国推荐的筛查起始年龄为25-30岁,频率为每年1次。

治疗方法

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综合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宫颈癌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癌症分期、合并症、有无生育要求等制定灵活、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体来讲,放疗适合所有宫颈癌患者;手术适合早期患者;化疗主要用于与放疗相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靶向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宫颈癌的治疗;综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多采用姑息性综合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作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宫颈癌的预后与宫颈癌的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关。

值得强调的是,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勉强手术的治疗效果绝对差于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因此,过度强调手术是不可取的,患者要慎重选择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尽量避免不充分手术后再通过补充治疗进行补救。

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组织。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3/10万-5/10万。

病因及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白血病的病因可能与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或其他血液病等有关。白血病的诱发因素包括:

病*感染:如成人T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Ⅰ型所致。

免疫功能异常: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患白血病风险较高。

物理因素:主要是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多年接触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可导致白血病;乙双玛琳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某些抗肿瘤药物也可导致白血病。

遗传因素:有白血病家族史,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其他血液病: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不良生活习惯:有吸烟、酗酒、吸*、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者容易诱发。

癌症治疗:其他类型癌症患者进行化疗和放疗时,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病率增加。

预防措施

白血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无确切的预防方案。以下措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避免接触含苯类化学物质及其他可诱发患病化学物质;

戒烟:吸烟会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针对具有白血病家族史及血液疾病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如出现反复发热、贫血、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治疗方法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的第一阶段为诱导缓解治疗,联合化疗是主要方法,目标是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大量白血病细胞,使患者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第二阶段为缓解后治疗,化疗也是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去甲氧柔红霉素等。

放射治疗

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明显淋巴结肿大或巨脾,局部压迫症状明显,在化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放射治疗缓解症状。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癌细胞凋亡,以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食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分子靶向治疗

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与致癌位点结合,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唯一可治愈方法。但该治疗费用较高,且配型困难。

来源:《国民防范重大疾病健康教育读本》

——中国精算师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