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少见的全身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肝 [复制链接]

1#

病史

男性,67岁。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3月余。3个月前在无诱因下出现右上腹不适感,无发热、腹胀及恶心、呕吐。1个月前出现发热达39℃,医院抗感染后体温降至37.5℃,持续约1周。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左侧大腿根部可触及一直径约1.8cm的肿大淋巴结,界清、质硬,活动度差,压痛(-)。左足底有一大小约1cmx1cm黑色素痣。

B型超声:肝内见一大小约78mmx59mm不均质较低回声区,CDFI内见有短条状血流信号。

实验室检查:CEA3.30ng/ml;AFP2.46ng/ml;CA19-98.80U/ml。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肝左叶内侧段有一大小约6cmx7cm椭圆形混杂密度灶,边界清晰,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央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其内并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门脉期和平衡期见病灶周边仍呈轻度强化,稍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边界更清晰,中央为无强化的坏死区

?诊断思路:

1.患者为男性,67岁。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3月余。2.体格检查:左足底有一大小约1cmx1cm黑色素瘡。左侧大腿根部可触及一直径约1.8cm的肿大淋巴结,界清、质硬,活动度差,压痛(-)。3.CT表现:①肝左叶内侧段椭圆形囊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中央为大片状低密度坏死和高密度出血,周边部为软组织密度实性成分。②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周边实性部分仍轻度均匀强化,具有转移瘤的一定特点。③结合左足底黑色素痣和左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首先要考虑肝脏转移性肿瘤。④患者病程中有发热的症状,首先要排除肝脓肿。肝脓肿一般边界不清晰,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周围为低密度水肿,中央为低密度坏死组织,呈三环状改变,脓腔内可有气体或“气-液”平面,而该患者中央以囊变坏死和出血为主,所以肝脓肿可能性不大。

?临床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magligantmelanoma)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白色人种,与长期紫外线照射、先前存在的黑色素病变等因素有关,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以皮肤最多见,内脏少见。1.临床表现: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表现为原发灶周围的卫星病灶及远处淋巴结增大。晚期血行转移亦较为常见,可转移至全身各器官、组织,转移灶以脉络膜多见。2.CT表现:1)本例表现为肝左叶内侧段椭圆形囊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中央为大片状低密度坏死和高密度出血,周边为软组织密度实性部分。2)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周边实性部分仍轻度均匀强化,具有转移瘤的一定特点。3)国内有个案报道示黑色素瘤肝转移呈囊肿样表现和囊实性表现,因此,结合文献笔者认为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最大特点为坏死囊变。3.MRI表现:理论上黑色素瘤含有顺磁性物质——黑色素,可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在T1WI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具有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1.肝脓肿:脓肿一般边界不清晰,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周围为低密度水肿,中央为低密度坏死组织,呈三环状改变,脓腔内常有气体或“气-液”平面,而且临床常有寒战、高热表现。2.肝囊肿:肝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低密度区,CT值接近水,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但合并感染或出血时密度增高,鉴别有一定困难。3.肝囊腺瘤:多见于中年女性。一般呈多房性,内部可见分隔,常见乳头状隆起和壁结节突向囊腔,增强后壁结节和分隔强化。

?治疗方法:

术中所见:肝脏无明显硬化,肿瘤位于肝脏IV、V段,表面大小约8cmx7cm,肿瘤与胆囊毗邻。瘤细胞异型,部分呈上皮样,部分呈多形性,瘤内有明显出血、坏死。免疫组化:Vim、HMB45、S-(+)、SMA(-)、CD34(-)、CK8(-)、mpo(-)、CD20(-)、CD3(-)、CK(-)、EMA(-)、AFP(-)、CEA(-)。随后,进一步检查发现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大小约1cmx1cm),瘤细胞小圆形,部分呈印戒细胞样,部分细胞可见核仁,表皮内浸润。左腹股沟淋巴结1枚可见瘤转移。Vim(-)、HMB45(+)、S-(+)、CK(-)c

推荐阅读——

6种椎管内常见肿瘤MR诊断与鉴别

脊髓内最常见肿瘤就这三种,如何诊断?

一文看懂原发性肺淋巴瘤

翼展云影影领影像医生集团,影像人聚集地

记得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