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中基于以*攻*理论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已经普遍被认可。这种治疗的实质是在清除或去除癌变的组织器官后,利用干细胞或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相应的组织器官,也就是组织器官的替代和再生。因骨髓组织可以通过简单的干细胞移植重新再建,所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已经在临床应用成功。其他的组织器官,如肝脏、肺脏等结构复杂,用单纯的干细胞难以重建,需要给予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才能完成。所以目前还不能单纯的干细胞进行肝癌、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通用性干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一直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在国际核心期刊有几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的综述性文章,提出了一个共同问题: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而言,是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是有益还是有害?是天使还是魔*?归纳起来,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促进生长和转移;抑制生长和转移;亦或无影响。那么如何把间充质干细胞用在肿瘤的放化疗辅助治疗中呢?
近年来,尽管由于分子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问世,恶性肿瘤的治疗领域出现了蓬勃的生机,但与攻克恶性肿瘤的宏大目标想去甚远;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预后仍然很差,包括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在内的综合治疗依然是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自20世纪40年代化疗药开始用于临床以来,已有多种化疗药物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这些化疗药物大体可分为烷化剂类、抗代谢药类、抗生素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等几大类。尽管这些药物的疗效各异,但其共同的问题是作用缺乏选择性,即在杀死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尤其是增生活跃的组织细胞存在非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此外,具体的药物还有各自不同的副作用,如铂类药物有神经*性,蒽环类药物有心脏*性,即便普遍认为副作用较轻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有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有时甚至相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放疗也是如此。鉴于放、化疗存在这些严重的*副作用,传统理念下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根治治疗理念也面临着重大挑战。RobertAGatenby在权威杂志《自然》撰文称:“试图根除癌症实际上可能加速了肿瘤的耐药和复发,在控制肿瘤的生长比之根除肿瘤有更高的效率。
如将恶性肿瘤比喻成一棵大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大树连根拔起,并尽可能清除残留的种子和枝叶,也就是所谓的根治术(手术+放化疗)。而新的治疗理念是将大树围起来,树立“危险勿近”的牌子,然后对其枝叶进行修剪,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也就是说肿瘤治疗的理念正面临着由根治肿瘤(手术+放化疗)到控制肿瘤(控制性化疗)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强调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事应充分重现对机体的修复和保护。当然,这种理念的转变并不排斥对某些可以根治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等实施根治性放化疗的实践。
上述肿瘤治疗理念的改变促使我们重新考虑恶性肿瘤的辩证治疗理念。即肿瘤治疗存在两个方面:“攻”,即杀死肿瘤;“补”即修复机体功能。二者同等重要,在恶性肿瘤的治疗实践中,应该“攻”,“补”并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确切地讲,“补”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修补”放、化疗导致的正常组织损伤;
?“补充”营养和能量,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目前,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疗实践,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如何杀死肿瘤细胞上,面对本来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机体功能修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