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习的路上,其实我是个任性的孩子。大四时学临床课,照本宣科的老师不少,真是不爱听。直到有一天,发现了*老大的存在,我这才真正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什么是中医的思考和创新,什么才是我们当今中医人该努力的方向。
1独特的中医肿瘤辨证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老师将各种肿瘤和化疗药物按中医的寒热分类,建立完善了中医肿瘤的辨证论治体系,这是推动中医肿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部位
*老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现,肿瘤的生长部位与其病理类型有关,例如消化道肿瘤中口腔部、咽喉部、食道部位肿瘤往往是鳞癌,一到贲门就变成腺癌了,贲门直到乙状结肠仍是腺癌,可到肛管就变成鳞癌了,此与中医的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有关。再看同一部位的不同类型肿瘤也有寒热之分,如肺癌,从影像学角度看,鳞癌、小细胞癌多生长在大支气管附近,与吸烟明显相关,位近肺门,与外界接触而且频繁接受烟火熏烤,故可认为鳞癌、小细胞癌多为火;而腺癌多为周围型肺癌,位近胸膜,中医多辨为寒湿。
药物
对于不同化疗药物又是如何认识的呢?是通过其引起的不同副反应症状。紫杉醇最容易引起关节疼痛,是寒药;健择是热药,热药既伤阳(白细胞)又伤阴(红细胞),健择容易导致全血下降。我们再来看看肿瘤化疗方案上的选择,浅表淋巴瘤和小细胞癌的药物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乳腺癌首选紫杉醇而不是健择;小细胞肺癌和精原细胞瘤都选用EP方案;胰腺癌健择效果好而紫杉醇不理想,这些都说明肿瘤是有寒热的。
辨明寒热有着重大意义
根据肿瘤的寒热、化疗药物的寒热属性以及患者本身的体质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化疗方案,而非一味追逐盲从指南,更加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诊疗,提高化疗的效率。
中医&西医
其实老师不仅仅只是将阴阳辨证发展为肿瘤和化疗药物的寒热理论,而是把各种常见肿瘤分门别类地纳入到中医的认识体系中,无论是症状体征,还是检查、影像、病理结果,都可以转化为我们按中医思路认识疾病的线索,为我所用。如何用中医认识红细胞白细胞?CEA的变化与什么饮食习惯有关?肺原发灶、转移灶和毛玻璃影的区别是什么?这些看起来古怪的问题都是在深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和西医就像左右手,相互配合才能事半功倍,这才是我心中理想的中西医结合。
*老师还给肿瘤下定义,认识中西治疗肿瘤的优势与不足,强调中西医结合,让西医同道听起来频频点头。
*老师提出:为何绝大多数中医不敢谈中医抑瘤,一是辨证有缺陷,过分强调经典四诊辨证,多只是宏观、时限的粗犷全身辨证,这种治疗过度强调全身辨治;二是肿瘤是表现于局部的全身疾病,中医对局部治疗手段较少、
去年8月,*老师创建了针灸微创肿瘤科,我也“七转八”成为级硕士研究生,在新的平台跟随老师继续学习。这个科室名字听起来很新鲜,还有同学问我,你是学针灸的吗?是从属于肿瘤科吗?,都不是!*老师创造性提出了重建肿瘤区域强大免疫监视抑瘤功能中医靶向免疫抑瘤疗法,针药灸并举,靶向免疫抑瘤。科室将微创、针灸、中药、免疫、靶向、饮食与精神调理等有序合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生活质量、控制消灭肿瘤、延长生存期。这种综合治疗的模式符合当今肿瘤最新治疗的发展趋势。
针刺抑瘤机理
针刺增强免疫,是用针扎在肿瘤的四周可以提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功能,局部免疫增强的表现是针眼局部出现红晕与结节,部分身体虚弱患者会出现全身疲劳(我们理解为针灸后全身气血涌向针刺之处,其它部位气血相对不足才会感觉困倦。这如同年老患者饭后觉得困倦一样)。针刺抑瘤的机理可以理解为:针刺如同异物,激发局部强大免疫功能(例如日常生活中皮下小刺可自行排出的反应),调集全身免疫细胞汇集到局部。
*老师针刺外治的思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众多个体病例中挖掘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患者,遇到新的问题再思考,改进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就拿火针围刺来说,有些患者的疗效不那么理想,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给邪以出路?配合相应的放血疗法,患者反映局部的淋巴结疼痛不适感明显减轻。
3跟上*老大的脚步!
*老师一直在不停地思考,只要对患者有益的就去尝试。向大家透露一下我们最新的
曾经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老师最突出的是什么?”我说,是他的思维。基本方可以记背,外治法也能复制,然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