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燕院士乘风破浪中国血液淋巴瘤的学科建设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91岁高龄的孙燕院士在第五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会上,用7分钟时间将他所亲历的中国血液淋巴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娓娓道来,这无疑对我国淋巴瘤医学专家有参考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相信,老一代的学科建设者听后或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新一代的建设者会加深对祖辈们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了解,从中感到自己的幸运和幸福,从而给大家带来正能量,把学科建设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孙院士的发言。

各位同道大家好:

在疫情平稳之后,欢迎大家参加由CSCO抗白血病联盟和CSCO抗淋巴瘤联盟共同主办的大会。说起淋巴瘤,大家都非常熟悉,但也是一类非常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老人说点老话。60年前我们开始从事内科肿瘤学的时候,因为那时内科治疗非常幼稚,能取得较好疗效的只有血液系统肿瘤和生殖系统肿瘤。后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工,医院和血液病研究所负责白血病,医院妇科负责绒毛膜上皮癌的治疗,我们主要负责的就是睾丸肿瘤和淋巴瘤。△年在苏州参加《实用肿瘤学》淋巴瘤定稿会。与我国几位血液学元老合影△年国际著名儿童肿瘤专家,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儿科主任的TCTan来访△年陪吴桓兴院长接待意大利外宾。左2为G.Bonadonna教授

△年接待英国淋巴瘤元老著名放射肿瘤学专家Smithers爵士

迄今,我的内科团队治疗的淋巴瘤超过万例,其中包括兄弟国家的国王、邻国的国家元首和我们国家的VIP,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就有4位,医院的同事等等。我甚至可以记得早期治疗病人的病历号是一位老护士,病历号是大家熟悉的李威远,他在我们建科30周年时讲过话。很多成了我的老朋友。有的儿童病人长大后来看我,是我最高兴的事。当然也有缺憾,有些治疗几年死于淋巴瘤,常常是我痛心的事情。

△年访问德国癌症中心受到Schimidt教授等的接待

△年在美国休斯敦MDAnderson癌症中心

△年美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Kennedy来访△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免疫学-中医中药大会

△年和俞鲁谊教授参加lugano国际淋巴瘤大会

△年陪吴桓兴院长参加lugano淋巴瘤大会△年lugano淋巴瘤大会与管忠震教授和Rapport教授△年与lugano淋巴瘤大会主席Bonadonna教授△年在日本与韩国著名淋巴瘤专家BSKim教授

对淋巴瘤最重要的是,由于学科发展太快,今天来一位淋巴瘤病人,如果没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我好像无从下手。

年轻的同道可能不知道,四五十年前我们只靠形态把淋巴瘤分为四类:霍奇金病、滤泡性淋巴瘤、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治疗主要是化疗例如M0PP和ABVD、CHOP。后来,Rapport教授将淋巴瘤分成低度、中度、高度恶性,指导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但真正的进步是80年代将淋巴瘤分出T细胞来源和B细胞来源,特别是进入21世纪,针对CD20的单克隆抗体美罗华的上市。美罗华单用对B细胞淋巴瘤就很有效,当时和管教授一同做的有效率是43%,最主要的是与化疗联合应用有效率超过90%。我常常开玩笑说,如果大家治不好霍奇金和B细胞淋巴瘤,就应当检查自己的知识是否老化了?

近十几年来,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飞速发展,通过对基因突变和转导通路的检测,淋巴瘤已经可以分出几十种亚型,精准治疗,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

60年来从单纯的病理形态到分出T、B,到分子生物学的精细分型,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大大可治之症。

△年宋少章教授在青岛召开华北淋巴瘤会议

△年美国淋巴瘤元老JUltmann教授来我国讲学

△年在ASCO大会与意大利与Bonadonna会面,那年他获得Karnofsky奖

△年在新加坡参加国际血液学大会并做报告

我国临床肿瘤学家对世界淋巴瘤研究有三点贡献。

年我曾经发表一篇我国淋巴瘤的特点文章,并经过上海的顾绥岳教授和宋少章两位的肯定,在年ACR-ASC0会上报道,后来又在Lugano淋巴瘤大会报告。

我国研制成功西达本胺是对NK/T淋巴瘤的贡献。

另一方面,我们比较早的重视免疫功能的恢复,现在成了最热门的课题。众所周知,免疫功能缺损可以导致淋巴瘤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而淋巴瘤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和恢复,特别是通过扶正中药的调控,应当可以对淋巴瘤的疗效提高做出我们民族的贡献。

最后,预祝第五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由孙燕院士提供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