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6A甲基化失衡机制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责编

翊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B细胞起源、具侵袭性临床表现、需高效力的化学治疗的恶性淋巴瘤。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DLBCL预后评估标准是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NCCN-IPI)。但是,NCCN-IPI仅纳入了一些临床指标,却忽略了弥漫大B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异质性,导致NCCN-IPI仍不能对相当大一部分患者的预后进行准确及有效预测评估。

piRNA是一类小非编码RNA,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piRNA异常表达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近期,苏州大学李炳宗和庄文卓团队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iRNA-contributestotumorigenesisandpoorprognosisbyregulatingm6ARNAmethylationinDLBCL的研究论文。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piRNA-表达量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其可作为DLBCL独立预后因子并有助于提高NCCN-IPI的预后效能。

表观遗传学调控失衡是DLBCL发病机制之一。针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异常的表观遗传学药物已经在DLBCL中应用,但疗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新的表观遗传学修饰-RNA甲基化修饰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随着表观遗传学与RNA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RNA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发生在碱基A第六位N原子上的甲基化,近年来,掀起了新一轮关于m6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热潮。但是,m6A与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仍是未知的。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提出假设,piRNA-对DLBCL的调控是否是通过m6A甲基化来发挥作用的呢?为了证明这一猜想,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基因缺失实验证明了,甲基化转移酶WTAP的表达量、稳定性及细胞的整体RNA甲基化水平受到piRNA-的调控。WTAP是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酶复合物的成员之一,通过将具有催化功能的甲基转移酶METTL3(methyltransferaselike3,METTL3)和METTL14(methyltransferaselike14,METTL14)招募至特异的mRNA上,促进mRNA发生甲基化修饰。miRanda软件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piRNA-通过与WTAP的3’UTR结合,增加WTAP的表达水平,进而上调DLBCL细胞的甲基化水平。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为了进一步探究m6A甲基化失衡在DLBCL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联合m6A-seq与RNA-seq,对m6A甲基化修饰图谱和全转录本表达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DLBCL中重要的癌基因HK2是WTAP的靶基因。WTAP表达水平的增加,使它的靶基因HK2的甲基化水平也显著升高。在低氧诱导条件下,HK2作为关键的代谢调控因子对维持DLBCL细胞生长具有关键意义。生存分析也证实HK2可作为DLBCL的独立预后因子。以上结果提示,HK2转录水平的变化同样在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m6A甲基化修饰的mRNA的命运往往由与其结合的m6ARNA结合蛋白所决定。关于m6A甲基化结合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IGF2BP1/2/3蛋白可作为m6A甲基化识别蛋白,增强甲基化修饰的转录本的稳定性。因此,研究人员接下来通过功能缺失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IGF2BP1/2/3蛋白是否决定着HK2的命运。研究人员发现IGF2BP2蛋白可与甲基化修饰的HK2识别并结合,增强了HK2的稳定性及HK2的表达量。而IGF2BP1及IGF2BP3蛋白对HK2无调控作用。

总之,本项研究首次发现piRNA-表达水平在预后不良DLBCL中上调,并阐明piRNA-可以抑制DLBCL细胞增殖和降低体内成瘤能力。此外还积极探索了piRNA-在DLBCL细胞中的作用靶点,阐明piRNA-介导的m6ARNA甲基化修饰在DLBCL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本项研究发现了DLBCL中新的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明确了piRNA-介导的m6ARNA甲基化修饰调控DLBCL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节点,为提高DLBCL的分类诊断和预后评估效能,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全新的策略。

据悉,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韩慧莹为本文第一作者,医院李炳宗教授、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庄文卓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