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岁男孩患淋巴瘤,坚持病房疯狂学习,吓 [复制链接]

1#

10月30日,下午4点,刚刚用完化疗药的*陈诺维有点精神不振,在医院的儿童学习屋里玩了半个小时拼图后,在母亲的搀扶下走回了病房。病床旁边,摆着他喜欢的各类读物,侧身躺下的*陈诺维瞥了一眼书目,合上眼睛进入了睡眠。

“第二个疗程的药物有点重,很容易让人犯困。”母亲陈娟在一旁,把他的作业册和书本一一收拾摆放整齐,“换作平时,他会在学习屋里待整个下午,在那里看书、写一个小时作业,再玩玩拼图、下下象棋。”尽管遭遇病痛,但儿子乐观好学的状态还是让陈娟既宽慰又心疼。

今年7岁的*陈诺维,本该在绵阳市安昌路小学升入二年级。暑假时,他计划着提前预习一下二年级的课程,再好好玩耍一番。没曾想,一场意外突然降临,一连10多天的持续低烧后,从绵阳到成都,辗转两地三院后,*陈诺维被确诊为“经典霍启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入院治疗两个月来,重返校园一直是*陈诺维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为了不落下学习进度,他让父母从绵阳带来课本,每天看书自学。治疗的空隙,他喜欢拿着母亲的手机练英语、做习题。他说,长大以后想当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好小朋友的病。”

但如今,高昂的治疗费用却成为这条梦想道路上的第一道障碍。

惋惜:辗转两地确认病情

入院前语数外全考满分

暑假里的8月14日,一向外观开朗的*陈诺维却比平时“安静”了许多,“脸色也比平时苍白。”母亲陈娟回忆,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发烧,也没太在意,可一连十几天的持续低烧,让陈娟开始有点紧张起来,医院检查无果后,一家人来到成都求诊。9月,经过一系列的查血、增强CT、骨穿检查后,*陈诺维被确诊为“经典霍启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9月25日,办理了住院手续后,医院开始接受治疗。随他一起来到成都的,还有一件特别的物品——今年刚买的新书包,里面装着今年开学时刚发的崭新课本。“他只知道自己生病了,但不知道病得有多严重。”看着儿子坐在病床上,左手输着液,右手翻开新课本兀自学习,一句“什么时候能回学校?”让陈娟不知如何回答。

入院前,*陈诺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习能手”,一年级下学期,语数外三门课,他全部拿下满分,被评为“特优生”。今年开学后,还在诊断期间的*陈诺维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学习,回到学校上了几天课,而后脸色愈显苍白,精神状况也每况愈下。9月17日,在接受了化验手术后,因为担心伤口感染,陈娟才不得不让儿子暂时告别了校园,“他太喜欢读书,太喜欢学校了”。

坚持:住院期间疯狂学习

医院“学习小屋”

住院期间,看书学习成为*陈诺维治疗间隙最大的喜好,如果没有化疗,他保持着每天上午看语文、做数学,下午练习英语的习惯,“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也没人监督他”。陈娟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儿子每天在一款英语学习APP里的练习记录,连翻几页都是满分,偶尔出现一天空白,就意味着因为化疗而中断的练习。望着手机屏幕,陈娟感到既开心又悲伤。

好学的*陈诺维让主治医生周晨燕也印象深刻,“每次来到病房,看到他都在认真看书写字,时而还会问一些问题,跟其他小朋友完全不一样。”病床旁边,各类练习册和儿童读物堆得比枕头还高。“一有时间,他就在床上搭起小桌,铺开书本认真学习,丝毫不受旁人干扰。”

每周二和周五,是医院儿童学习屋的开放时间,那是*陈诺维最爱的去处,“一到这两天,他就提醒我不要忘了早点去占个位置,连吃饭时也不忘催促几句。”陈娟说,“在学习屋里,儿子喜欢看看书,再跟其他小朋友玩玩游戏,几乎整天都不愿离开。”

过后某日,陈娟无意问及为何如此着迷“学习屋”,没想儿子脱口而出,“那里小朋友很多,有一种在学校的感觉。”

感动:医院为他找来补习老师

第一天差点被“吓退”

看到孩子如此痴迷学习,医院也在为他想办法。上个月,医院通过社工组织给*陈诺维找来了三名大学生志愿者,给他辅导语文、数学和英语,一周补习三次,每次固定两个小时,“一开始还担心时间太长,达不到预期的辅导效果。”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赵丽娜负责*陈诺维的英语,她说,*陈诺维可以全程两个小时保持极高的专注度,让赵丽娜都感到压力,“他对学习的兴趣极高,学习的劲头也很浓,两个小时甚至显得不太够用。”

负责辅导数学的孙越告诉记者,到病房的第一天,*陈诺维的表现就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中途还走出病房,向周晨燕述说他的担心,“刚读完题,他就已经计算出了结果,我心里都有点打鼓,害怕能力不够辅导不好。”

*陈诺维的表现让周晨燕也很惊讶,“一般来说,病人因为要接受化疗,精神状况跟普通人相比要差不少,同时,受药物的影响,情绪波动会很大,做事时也很难集中精力。”周晨燕直言,从业二十多年,*陈诺维这样的“特殊”的病人还是头一次见到。

梦想:早日重返校园

以后要当一名医生

最近,*陈诺维开始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药物开始逐步加重。30日下午,用药后的*陈诺维早早走出了“学习小屋”,回到病房悄然入睡,醒来后,喝了两口稀粥,便照旧在床上搭起小桌,铺开练习册开始学习,口中背起了老师刚教给他的乘法口诀表。

“想不想回学校。”“想。”

“长大了想干什么?”“当一名医生。”*陈诺维笑着说道,手中的笔却依旧不停地写写画画。问及为何想当医生,他低声说,这样就可以治好更多得病的小朋友了。

周晨燕透露,*陈诺维的“经典霍启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目前处于三期,治愈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只是这种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为避免复发,还要长期用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但是,遮蔽在这份希望面前的阴霾,就是费用问题。*陈诺维的父母都是绵阳的普通上班族,父亲在广告公司工作,母亲是超市的财务,为给儿子治病,已经花掉了多年的积蓄,后续的治疗和药物费用,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无疑是一副重担。陈娟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轻松筹等渠道已经为孩子筹到病款12万元,但仅仅化疗阶段费用,就预计在15万左右,“除了病款的缺口,为了避免复发,过了化疗阶段,还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目前用于淋巴瘤治疗的药物全部需要进口,费用也很昂贵,比如用于中粒细胞和白细胞恢复的药物,一小瓶就要几千块。”说到此处,陈娟的眉头又紧锁起来。

但儿子的懂事,就是夫妻俩最大的安慰,尽管终日奔波于成绵两地,轮流承担照顾儿子的任务,但夫妻俩也因为儿子的积极好学也变得乐观,“看到儿子对学习的渴望,我们也就有了动力,无论再难,也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他早日重返校园。”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陈兴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